• 27阅读
  • 0回复

沈元通过对《急就篇》的研究 论述我国汉代的社会性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17
第5版()
专栏:

沈元通过对《急就篇》的研究
论述我国汉代的社会性质
最近出版的《历史研究》1962年第三期,发表了沈元的一篇论文——《〈急就篇〉研究》。作者通过对《急就篇》这一种二千年前蒙学课本的分析和研究,着重地论述了我国汉代的社会性质等问题。
作者认为,《急就篇》是按照“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的原则编写成的,它反映了各种名物在汉代的现实世界里所固有的地位。因此,如果联系汉代历史的其他各种资料来分析《急就篇》的内容,就可以更明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整个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急就篇》不啻为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急就篇》给予“奴婢”所安排的地位,对于弄清楚至今尚有争论的两汉奴婢问题是有意义的。作者认为,《急就篇》中把“奴婢私禁”同枕床杠等列在一起,说明当时奴婢是物而不是人,奴婢是生活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这两点正好反映了汉代“奴婢”的特点。
作者认为,汉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地主和农民的生活,在《急就篇》中得到了清晰的描绘。农民所处的地位的特点为,他们是担负“赋税租”的编户齐民,是被编制在闾[lǘ]里组织之内并被严格地控制着的。而地主所处的地位的特点则为,他们是宗族的长老,闾里的豪强。他们控制了同血缘的宗族组织密切结合的闾里,使闾里组织成为变相的超经济强制的特殊形式,从而达到役使广大农民的目的。
在《急就篇》记述的当时法律方面,作者认为,《急就篇》以严峻的口吻强调刑法,首先是用来对付起义群众的;也有一些是针对豪强地主的,因为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他们的封建割据的分裂倾向也滋长起来,同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作者认为,《急就篇》给予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充分的重视,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地主阶级的精神状态的某些特点,与后来的蒙学课本是很不相同的。
此外,作者还对《急就篇》的文学形式和语言形式作了论述,以及对《急就篇》作了目录学上的考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