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从黑白中看五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21
第2版()
专栏:

从黑白中看五彩
最近,一幅巨大的展览广告出现在天津最热闹的街头。广告上印着广东版画家黄新波的新作“年轻人”。它刻画一个正在执笔沉思的年轻姑娘的侧像,背景是隐约可见的电波和海水。她的形象这样完美和富有诗意,不免吸引着许多从她身旁走过的行人。“这个有理想的姑娘正在想什么?她要献身于什么?”它也引起了我的遐思,和参观广东天津版画联展的兴趣。
在展览会上,黄新波的一组以国际反殖民主义斗争为题材的新作“在火光中组画”,是那样强有力地感染人。它包括“六十年代的声音”、“不让奴役者再起来”、“太阳从我们手中升起”、“历史是这样写”四幅,都是刻画正在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英雄人民的形象的。从这一组画中,观众能看到解放了和正在争取解放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能听到全世界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要求解放的呼喊和激烈斗争的炮火声。另外,他的歌颂古巴人民的“在加勒比海的塑像”,歌颂刚果人民的“没有垂下的枪”,也是表现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获得土地等重大主题的。
有人说,黄新波的版画是“无声的诗”。的确诗意很浓。但我却认为它更像是强有力的政论文。它在召唤人们不要放松对敌人的斗争。
黄新波是中国现代创作木刻最早的战士之一。大约三十年前,鲁迅主编“木刻纪程”时,就曾发表他的一幅作品“推”。他善于用最少的形象,最简练的题材,最单纯的表现方法,表现更多的思想内容。尽管现在有套色、水印等多种多样表现方法,但他始终坚持用“黑白”法来创作。他认为黑白强烈对比的效果,是其他办法所不能代替的。颜色虽然最朴素,但能准确地反映内在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人们好像从他的黑白版画中也能看出五彩来。
除了黄新波的作品,这次还有五十多位广东版画家的作品参加了联展。和黄新波风格迥异的杨纳维,这次有六幅版画展出。他的“牧鹅归”、“窗前”都很像抒情诗。青年版画家罗超群有八幅作品展出。他的“荔枝湾”,粗看葱葱郁郁一片墨黑,细看却十分别致。
这次展出的天津版画家的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组砖刻版画。这种砖刻版画成组地出现在展览会上,在中国版画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组砖刻是具有二三十年创作经验的老木刻家马达和其他几个天津木刻家的新尝试。他们的尝试是受到鲁迅的启发。在一九三五年寄版画家李桦信中,鲁迅曾写道:“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马达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向汉代砖刻学习。经过一段摸索,他和天津其他几个版画家已经用砖刻出“屈原”、“杜甫”、“吉鸿昌”、“待渡”等十几幅砖刻版画。从这些版画可以看出,砖刻更有韵味,有金石感,某些艺术效果是木刻所不及的,很适宜刻画人物形象。
参加这次展出的天津作者共有三十八位,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版画家和业余作者。两三年前,天津版画家也曾和北京、沈阳的版画界举行过联展。但那时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天津都比不上北京、沈阳。这一次和广东举行的联展中却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如曾景初的“长城图”、路荑的“渔港薄暮”、陈新的“喜讯”、张坚如的“排戏”和“林工假日”、国风的“三月”、云汉的“夏日山村”、邓权的“冬夜”,都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广东老版画家杨纳维谈他的感想说:天津的青年版画作者搞了两三年就搞出这么好的成绩,真令人振奋。
从这次展出的一百五十多幅作品中,明显地看出版画家们的创新精神,看出他们正努力向国画、油画、民间年画等姊妹艺术学习的痕迹。有几幅水印木刻版画,乍看简直很像国画,但细看却又能看出木刻的刀锋。
新华社记者 林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