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古画青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23
第2版()
专栏:

古画青春
古代的名画书法所以能世代相传,珍藏至今,或者陈列在博物馆里供观众欣赏,这里面有着裱画艺人的一份功劳。
在苏州,有一个古松轩裱画社。他们既裱新画,又裱古画,特别是裱古画有一种“巧夺天工”的特殊技艺。拿到这里来裱的古代名画书法,在收件时不是绢芯破碎、布满折痕,就是支离残缺、面目全非。可是到交件的时候,它们却又变成同“原裱”一般完整精美了。
洛神重显红颜
以裱古画著名的老艺人谢根宝,在裱画工场里裱制一幅明代名画家仇十洲的人物画“洛神”。这幅画由于辗转易主,收藏不善,画面满是黄斑、霉点、破洞,简直不可拾掇;最可惜的是那年轻美貌的洛神的脸也变得墨黑了,乍看起来,活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骷髅。
去掉画面上的黄斑、霉点,这对裱画艺人来说,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去黄斑,只要用开水冲洗画面,连续四、五次,每次两三分钟;去霉点,只要在霉点上涂上适量的灰锰氧和草酸,黄斑和霉点就会从画面上消失。但是,要使洛神的“墨黑脸”还原为“粉红脸”,却要复杂得多。谢根宝老师傅说:“这就要让高粱酒来显神通了。”只见他拿起一根普通的棉纱线,把洛神的黑脸全部围在里面,线圈外浇上一层薄薄的清水,线圈内倒满六十度的高粱酒,划上一根火柴点着,酒立刻在画面上燃烧起来。说来也真是怪事,没多大会儿工夫,洛神的脸便完全泛白了。这时,谢师傅把火吹熄,拿掉线圈,用吸水纸把画面上的残水残酒吸干,于是憔悴的洛神摇身一变又成为美丽的少女。
谢师傅笑了笑说:用酒烧已经是几年前的老办法了,它很难掌握,一不留神就弄巧成拙,把画烧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艺人们经过共同研究,已经试验成功用化学品“双氧水”来代替,既不会损伤画面,效果又比酒好。
古纸古画久别重逢
重裱古画时,需要“配纸”“配绢”。一幅旧画展开来,艺人们不仅要凭眼力来断定原画的色泽,还要断定原画所用纸、绢的朝代,是唐、宋,还是明、清?是北宋,还是南宋?断定之后,再寻找同一时代、同一品类、同一色泽的古纸古绢来修补。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得用别的纸、绢来“乱真”。旧纸、旧绢以及补色所用的旧墨,全仗艺人常年收集,世代积累,即使是纸片、绢角也视同珍宝,平时尚不足为奇,一旦需要便可随手拈来。
谢根宝老师傅现在还保存着很多古纸和古绢,有唐代的,有宋代的,明、清以后的就更多了。他对古纸爱护至极,有的摊平夹在册页里,有的卷起藏在木箱里,并且经常检查,如果发现受潮发霉或被虫蛀,便拿出来晾干,或加一些防腐剂。同时,他每个星期天几乎都要跑一趟古玩商店,看看有没有古纸、古绢可以购买,一旦买着,便收藏起来。他拣出一幅刚刚补上古纸的古画“卢金品茗图”说:“这补上去的古纸,就是宋代生产的棉料纸,纸张的纤维、纹路、粗细、色泽,都和原画完全一样,行家也很难辨别。”
纸既然是补上去的,为什么纸与纸的接缝处就没有一点痕迹?谢师傅从桌上拿过一把形若马蹄似的刀子,说:“这叫马蹄刀,是专门用来‘刮毛’,使补上去的纸的纤维纹路,和原画纸张的纤维纹路完全对起口来。”说完,他又拿出另一幅已经补好但尚未“刮毛”的画来表演。只见他左手捺住画面,右手拿着马蹄刀,在接缝处轻轻地刮呀刮的,“刮毛”以后,又拿一块表面十分光滑的卵石,把刮毛的地方磨滑。没有多久,画面上手指那么大一块纸补钉,就被磨得十分平服了,任你细心观察,也不容易找出痕迹来。
为画中仕女接好裙带
修复重裱一幅古画,要经过二十多道细致复杂的工序,其中“全色”一项更具功夫。“全色”又包括接笔、补色两个部分,就是用今人的笔墨把古画上残缺之处补好。接笔时,要符合古人的笔法,原画是用“秃笔”的,就不能用“尖毫”;原画是用“中锋”的,就不能用“偏锋”。总之,要不失“古”的本色。
谢根宝老师傅说,解放前,裱画艺人被人轻视,无钱上学,文化水平低,所以没有一个会“接笔”,这项工作都是邀请画家来完成的。近几年来,领导上挑选了一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来学艺,艺徒们不但基本上掌握了裱古画的特殊技艺,还学会了老艺人所不会的“接笔”。
说到这里,谢根宝老师傅介绍了他的得意门生范广畴。这位二十来岁的青年正在聚精会神地“接笔”,替唐伯虎的一幅人物画中的仕女接好那飘然若动的裙带。谢师傅介绍说,范广畴为了替唐伯虎画的仕女接好裙带,不失原画文雅潇洒的风格,研究了不少唐伯虎的画,从中捉摸画意,学习用笔。一会儿,范广畴已经把那条裙带接好了,用笔补色都比较成功,补处从左、右、上三面看,都与原画色泽光度一样,就是从下往上看尚有不足之处。谢根宝慨叹地说:“我裱古画几十年,就是不能‘接笔’,只能算是半个艺人,我的徒弟范广畴才称得上是一个艺人!”
新华社记者 季裕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