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心灵的镜子——艺丛评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06
第4版()
专栏:

心灵的镜子
——艺丛评点
马铁丁
有一些短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写出了生动的、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一些则在于它的发人深思的寓意。据我看,雷萌同志的《路遇》(1962年1月号《人民文学》)是可以归入后一类的。
也许你会说:那位年纪五十上下的农民,身体上大下小,罗圈腿,乌黑的皮肤,难道不是人物形象吗?当然是的。但是,更主要的是作者的自我心灵解剖。
1946年,一座为我从日军手里夺回的华北名城快要被国民党侵占了。作者的“我”,从这座名城向老根据地的撤退途中,遇到一位老农。这位老者有着高度的革命警惕性;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坚决的革命意志;而这一切,又由于他与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
突然,老人将一只大手搭在我的肩上,把我的身子往他那边扳去,并且轻声细语地对我说“可要好好地干呀,要好好地干呀,俺托人捎信给俺小子,也叫他好好地干呀,好好地干呀!”
我觉得他的手掌滚烫滚烫,一直烫到我的心里;……。
“好好地干呀”,这句话是对他儿子说的,是对作者“我”说的,其实也是对一切革命者说的,是一句语重心长的嘱咐。
作者在娓娓动听的叙述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潜台词”。例如说:“我有这末高的革命警惕吗?”“有这末准确的判断力吗?”“有这末坚决的革命意志吗?”“有这末深厚的革命感情吗?”
“蒋必败,我必胜”,失去的城市一定能收回来,从理论认识上,作者自然是清楚的。但是,在最后胜负尚未完全分晓的时候,总不免心里有几分疑虑。
一直到与老人交谈之后,“我”才真正地从感情的深处看清了革命的力量,革命人民的力量,精神也随着豁[huò]然开朗起来,“心里的砂子已经没有了,没有了。”
作者认清了老人,又把老人当作一面心灵的镜子,并从而在这面镜子中更加认清了自己。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一面能动的他山之镜;更是从这镜子中反映出的自我改造的心灵活动。
把这篇小说与鲁迅的《一件小事》相比,容或近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