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群众的带头人——记杉山岭生产队的领导班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09
第2版()
专栏:

群众的带头人
——记杉山岭生产队的领导班子
郴州日报通讯组 中共郴州市郊公社委员会
“我们队上的干部,真是大家的好带头人。”这是湖南郴州市市郊公社杉山岭大队杉山岭生产队的社员对干部的赞语。
这里是一个山沟,住着四十二户社员,有一百三十四亩田,六十八亩旱土,人多地少,土质瘠薄。解放前,大多数农民是放下禾镰就没米下锅。解放后,生产连年发展,尤其是1960年以后,更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由穷山沟变成了富饶山区。
坚持真理 执行政策
“坚持真理,执行政策”,是这个队队委会一贯的优良作风。今年,在垦复油茶山这件事情上,发生了争论。有的社员说:“砍把木,一天四、五块钱,垦复油茶林,花工多,又吃力,当年还得不到收入。”能这样做吗?队委会反复研究,认为把木当然可以砍,但大头还应该是经营好油茶山,多产茶油,这才符合国家、集体和广大社员的利益。会计邓南昌用叶家背十六亩油茶山垦复前后产量对比情况来说服社员,他说:“这块油茶山,1957年垦复前,每年只能摘十二、三担茶果。1957年垦复后,到1959年就收了六十多担。如果我们能在几年内把所有荒山都垦复过来,茶油就不是现在的六千多斤,而是两三万斤了。垦复油茶还可以得到很多副产品。”这样一来,社员的思想明确了。社员大会上,一致决定:今年内垦复油茶山三百六十七亩。其它副业也适当安排了劳力。
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队委会注意倾听社员的反映,及时纠正偏差和缺点。前段垦复油茶山时,队委会为了省事,没有确定垦复的定额,结果,只垦了三天,社员们就有意见了。在一次社员大会上,社员陈烈风对队委会提出了批评:“这个办法不好,积极的人吃亏,懒惰的人占便宜。”有的社员还批评说:“队委会领导生产,不能光图省事,首先要考虑对生产有利没有利。”队委会虚心接受了社员的批评,经过大家讨论,把油茶山分成老荒山、子荒山和熟山三种,分别确定定额。这样一来,社员都满意了,不多时间,就垦复油茶山一百二十多亩。
求教老农 领导生产
多年来,在领导农业生产中,这个队委会总是虚心向老农求教。这个队有一块名叫白石岩的地方,有八亩三分地。1957年以前,年年插中稻,年年碰上规律性的“七月旱”,平均每亩只能收上百来斤谷子,1957年更是颗粒无收。第二年春,队委会召开了一次老农座谈会,老农叶孝太说:“我看,白石岩这地方,种稻谷实在把握不大,但土质好,如改种红薯可能大有希望。”队委会接受了这个建议。果然,这年改种红薯后,长得真好,平均亩产三千多斤。第二年,一样的种红薯,可是产量迅速下降,平均每亩不到二千斤。到1960年制订生产计划时,队委会又召开了一次老农座谈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老农邓代昌说:“年年种红薯,土质就会瘦,产量就会低。”有的老农建议:“如能筑两口山塘,有了水仍旧种稻谷,会比继续种红薯产量高”。队委会同意了老农的意见,马上安排了部分劳力,在田头上整修好一口老山塘,兴建了一口新山塘,改种了单季早稻“红米筒”,结果平均亩产四百三十斤。收了稻谷后,接着种秋包谷,又平均亩产四十多斤,两季加起来,平均亩产粮食四百七十多斤,比先一年每亩强百把几十斤。到1961年,他们又同样种上了红米筒单季稻,但收割稻谷后,根据群众意见,把秋包谷改种了荞麦。果然,荞麦比秋包谷产量高,平均每亩收了六十多斤,两季加起来比先一年又多收二十至三十斤。今年,他们又召开老农座谈会详细研究,把挨山塘的两亩多田改种了产量高的中稻,中稻收获后就种蚕豆、雪豆,其余的六亩多,第一季依旧种“红米筒”单季稻,第二季种荞麦。他们估计,这样种植,比去年每亩多增产几十斤粮食是有把握的。
以身作则 吃苦在前
这个队的队干部,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带头。这里是山冲田,犁田、耙田是重活,又是技术性很强的活。他们安排的十三个犁田手中,就有七个是队干部。从去年10月份起,到插完中稻止,除了霜天雪日不能犁田的日子外,生产队长邓昌林带着六个队干部和几个社员,每天麻麻亮,就背着犁,赶着牛到田里去犁田。有一天清晨,副队长邓代仁的犁、牛忽然不见了,他赶到田里一看,社员郭纯燕正赶着他的牛在犁田。代仁知道纯燕有胃病,身体不大好,便劝他赶快上岸来。可是纯燕怎么也不肯,他说:“你们干部太辛苦了,我们社员犁几亩田,是应该的。”
榨油也是一件技术性强又很重的活。过去,这里稍富裕些的农民,总是请人去榨油的;就是解放后,很多社员还是不愿意干这个活。可是这里的队干部从不这么想,他们知道,队里有油茶山一千二百多亩,茶油榨得好坏,对增加社员收入,完成国家任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副队长邓代香、保管员邓昌阶、队委邓存云首先报名去榨油。社员们看到干部带头,都争着去,从去年11月份起开榨,三个干部和两个社员,就把铺盖搬到了油榨坊。一连干了两个多月,榨出了六千八百多斤油,还给兄弟队榨了许多油。
大公无私 民主理财
评工记分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队的干部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丝不苟的。今年4月初,社员看到快到清明了,可是烤烟秧苗还没有长起来,大家很着急。社员大会决定:由生产队长带社员到外地去买。第二天,他们赶到郴县华塘公社招旅大队买来了一批,不够,还差一亩多没着落。队长邓昌林听说他岳父住的那个地方——郴县板屋大队有烟秧,第三天清晨,一爬起来,就冒着大雨往板屋大队赶,谁知板屋大队的烟秧已全部栽完了,扑了个空。第四天清早,根据岳父的介绍,又赶到了西门洞。这里烟秧是有,可不是烤烟,而是土烟。一去一回,冒雨跑了一天半,组里的社员要给他记一天半工,他说:“烟秧没买到,也记工分,那怎么行呢!”在队长的影响下,其他的队委也很少误工记工。公事尽可能在工余时间去办。
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以后,生产队经管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这里的干部,不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多用点多占点,而是更谨慎了、更负责了。收入、支出的东西,都有三联单,经事的社员一联,会计一联,保管员也一联,严守财经制度。
关心社员 无微不至
只要举出下面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这个队的队干部如何关心社员了。在生产队长邓昌林家的对门,住着一个名叫邓世葵的老汉,七十多岁了,无儿无女。队干部对他关心得无微不至。米、油、盐样样不缺,到下雨、落雪,干部就亲自把柴、水送上门。前不久,队里卖了一批茶油饼给国家,买回一批胶鞋和化肥,队长邓昌林也分了一双。当他去拿胶鞋的时候,问负责分胶鞋的干部和社员:“世葵老人有吗?”回答说“没有”。“为什么不分给他一双呢?”“全队四十二户,只有四十一双,世葵老人很少外出,用不着胶鞋吧!”昌林不同意,他说:“世葵老人虽然少外出,可下雨、落雪天,还得到外边解解手啊。”邓昌林想了一会,决定把自己这双让给老人。老人虽然不知道这双胶鞋是这样来的,可队里群众无不为这件事情所感动。
(原载《新湖南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