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海上夏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0
第2版()
专栏:

海上夏收
新华社记者 宋远志 魏文华
6月下旬以来,正当陆地上夏收大忙时期,青岛附近的海上作物——海带的收获季节也开始了。
我们来到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试验场时,只见潮来浪涌的茫茫海面上,研究所的八十多条船只穿梭来往,空舱出去,满载归来。岸边码头、场院上,到处是水淋淋的褐色海带,株株长度二米至三米,有两巴掌宽(十五厘米左右),在二寸长的细茎上,长着的一片大叶,像一只切断的自行车外带。走在这里嗅到的是阵阵新鲜海洋气息,看到的是一片丰收景象。
随着海潮的腾跃,船只划到“海田”上,看见人工安置的浮筏,把海面分成如同陆地农田的畦[qí]垅,一排排一行行,齐齐整整。碧波鳞鳞的海面上,没有一根挺立的植物。海带和陆地上土生土长的农作物不同,专门在海底找坚硬的岩礁生长。根据它这个特性,人们在海水上层为海带安置了依托物,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下,人工养殖的海带就在绳子上头朝下地生长起来。这时正是人工养殖海带的成熟时节,海上的男女“农民”,驾着船儿来到“田”里,卷起袖子,一伸手就拉上海带附生的绳子。被揪上来的海带,一串有六七十株,像透明的褐色的乳胶片一样。一亩表面空荡荡的“海田”,能够捞到上万斤鲜海带。多少条木船,一霎时就满载回航了。
长在海底礁石上的海带,收获时要费事一点,浅海要在退潮后下水割取或者拔起来;深海处得穿潜水服潜下去收割。割海带也讲究精收细割,主要是适时动手。过早收,海带不成熟,含水分多,制干品时会降低产量;过晚收,海带衰老脱落,同时易受风浪和病虫的侵害,产量和质量都会降低。现在,他们不早不晚正适时收割,海带色泽鲜润,叶片坚韧。为了使人力和加工不过分紧张,他们在养育管理中就从受光、肥料等方面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使海带分批成熟,做到分期分批收割,保证精收。所以,他们的海带“田”,收过后干干净净,没有烂的,在岸上加工后80%以上是一级品。
海带原来是亚寒带的一种藻类植物,人类主要利用它的叶片。过去有人认为我国海洋不适于养殖海带,我国人民食用海带一直从外国进口。1927年在东北大连夺儿沟海面第一次发现这种植物,但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代长期得不到发展。后来有人试向山东沿海烟台一带引殖,也频告失败。解放前几十年中,我国北部海域海带最高年产量不过一百五十吨。山东解放区于1948年在烟台引殖海带成功,全国解放后逐渐南移,现在已经引殖到广东沿海。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十几年来对人工养殖海带作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人工养殖海带也要培育壮苗,分苗时要合理密植,要细心进行“田间”管理。天然生长的海带成熟后,放出孢子在水中“游动”落足在礁石上,发芽生长;人工育苗却是事先在“海田”里培育一定面积的“种海带”,适时采取,拿到岸上特定的环境中,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过程,促使孢子按照人的指挥在生长基上萌发生长。小海带初生像一个小蝌蚪,以后长成南瓜籽形。在海里的培育到一定长度,再分苗移植到“大田”里。
冬季,陆地上的植物进入休眠期后,海带却在生长发育。研究人员和工人们,在寒风冷水的海面上开展“田间”管理活动,用镊子除去附着在海带上的杂藻,用刷子刷去上面的浮泥,消灭危害海带的病虫害,养殖期间还要几次帮助所有的海带调换位置、翻身,使它们均匀地受光。为了防止潮汐期风浪冲破海带“田”的浮筏、苗绳,他们要按期进行“海田”安全检查,潜水员还要潜入海水中观察。在茫茫的“海田”上施肥,这是十分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先后找出多种办法。有的办法十分巧妙,把肥料用特种措施固定在“海田”里,肥料能在海带丛中慢慢扩散被吸收。这个研究所由于研究试用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获得大面积丰收。九百多亩海上“大田”去年平均每亩收干海带二千二百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