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七次量衣一次裁”——思想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0
第5版()
专栏:

“七次量衣一次裁”
——思想札记
沙英
在一个闷热的天气里,我到一家裁缝铺去做一件衬衣。那个熟练的裁缝师给我量了一次,计算一下布,又量了一次,最后他还怕不确切,又量了一次,把我弄得“汗流浃背”,简直有点不耐烦了。但是他却微笑着说:“多量一次,更准确一些,裁起来省布,做好以后合适,我们也不必返工修改。”过了几天,衬衣做好了,穿上一试,果然很合适,而且节余的布还可以做一条短裤(要是粗率的剪裁就做不成一条短裤),心里很满意,很感激。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足有两三天,我总是想着这件“小事”。这不仅是因为那个裁缝师的服务态度好,对顾客有高度的责任心,使我内心受到了感动;而且觉得他的几句话和工作方法颇有“思想性”,对人有所启发。
列宁在他最后一篇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当他谈论改善国家机关的问题时说: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当把作为改善我们机关的工具的工农检查院改造成真正的模范机关。
要想使工农检查院达到应有的水平,就必须遵守‘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
要作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非常慎重地、考虑周到地、深谙[ān]情况地利用我们社会制度中所有的真正好的东西来建立新的人民委员部。
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社会制度中所有的优秀分子,第一要求先进工人,第二要求真正有教养的而且可以保证决不相信空话、决不说昧心话的分子,不怕承认任何困难,不怕为达到自己庄严的目的而进行任何斗争。”
列宁提出的“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一再地教导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实事求是”,要“解剖麻雀”,“一切要经过实验”,要走“群众路线”,要“多谋善断”,要“具体分析”,等等。这就是说,我们要想改造世界,就要认识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才能顺利地改造世界。当然,认识世界也要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
“量”与“裁”的关系,可以比做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量”的目的,是为了“裁”,“量”是“裁”的前提,只有量得准确,心中有数,才能裁得合适。
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和处理任何问题时都值得考虑的原则。例如战争问题,我国古人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是怎样才能“知彼知己”呢?这就要对敌我双方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中,曾经引证《左传》中《曹歲[guì]论战》的一段文章,生动地说明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可以反攻和追击才能取胜的道理。那还是古代的一个不大的战役,至于说到现代的大的战争,比上面说的那个战役复杂千万倍,那就更要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再以建设问题来说吧,大自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编制,小至一个车间、一个生产队的生产计划的安排,都要按照“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决定,做起来才能实现“多快好省”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战争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
就是我们在平时处理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一切经过试验”,就是在推广一个经验时,事先一定要经过多次的试验,证明它确实是行之有效的,然后再逐步推广,那就会更有成效。所谓“多谋善断”,就是说办事情和处理问题,要多同自己的同事、秘书、下级、特别是群众多商量商量,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那就可能比较正确。一个人作报告,写文章,首先对于听报告、读文章的人,要作一番调查研究;其次对于报告和文章的内容要从思想观点到材料数字,从逻辑结构到修词造句,经过反复的调查、思考和推敲,到比较成熟了,才能写出报告的提纲和文章的初稿。如果不是采取这样慎重的态度,信口开河,提笔乱写,那就可能造成很坏的结果。读书无计划,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那就进步很慢。医生治病,如果不经过细心的诊断,不了解病源和病情,那就不可能“对症下药”,甚至会把病愈治愈重。剧团演戏,如果不经过多次反复的排练,就不会有成功的公演。家庭用费,如果不经过核计,不勤俭持家,而是随便花钱,就是收入再多,也过不好日子。诸如此类,都是说明“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可以适用于思想、工作和生活的一切方面。
“七次量”,“一次裁”。手艺高强的裁缝师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为什么要多次地量呢?固然做衣服有一定的式样和规格,但是各个顾客的体形不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布的性质、颜色和宽窄也不同,而且各个人又有独特的喜爱和要求,这就要求裁缝师多次地量,反复地研究,耐心地商量,才能量得准确,使顾客称心如意。至于说其他重大的问题,那就比这复杂得多,更要采取慎重细致的态度。当我们观察客观事物时,我们感性材料所反映的东西,有的是真象,有的是假象,有的是本质的东西,有的是非本质的东西,它们混杂在一起,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和表面的联系。我们只有对多方面经过详细的调查,占有丰富的材料,并且把这些材料加以反复的思索,进行逻辑加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列宁说:“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哲学笔记》)。
有人可能这样想:“‘七次量衣一次裁’,太麻烦了,太谨小慎微了!”其实不然。多量几次,只不过用几分钟,因为量得细致,以后的剪裁缝制就能够顺利进行。假如马马虎虎地量,尺码不准确,以后返工修改,那所需要的就不是几分钟而是几十分钟或更多的时间了,而且还要损失许多原材料。如果修建一个工程,推广一个经验,为了少麻烦,图省事,不经过慎重的设计,不经过事先的试验,就动工修建,全面推广,那末结果就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准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矛盾是逐渐暴露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在一定的阶段,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如没有经验等)的限制,人们认识事物是有局限性的,也是难免发生缺点错误的。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求我们更加谦虚谨慎,重视调查研究,一切经过试验,善于总结经验,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
有远大的理想,胸怀雄心壮志,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深入、细致,扎扎实实,精雕细刻,一点一滴地做好工作,这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个优秀的革命工作者,要兼有这两种高贵的品质。“七次量衣一次裁”,是慎重地对待每一件具体工作的扎扎实实的精神,而并不是什么谨小慎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是反复地想,不断地调查和研究,一点一滴地做工作,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我们远大的理想又如何能够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