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总得有点新的东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3
第4版()
专栏:大家谈

总得有点新的东西
曹宪文
继章白同志的《谈写文章》之后,黄似同志又写了一篇《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读了以后,觉得其中的这一句话:“文章里总得有点新的东西”,就跟章白同志所说的“写了文章是给别人看的”那句话一样,也是:看似废话,实为警句。
写文章,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解释自己的主张;按理说,就得有点独到的见解,就得有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有些文章,说它“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吧,倒也不大像。遗憾的是,这些“话”和“物”,毫无新意,为他书已载之再三、他人已言之再四的东西了!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文章里总得运用一些材料。材料,当然首先要求其用得适当贴切,能够证实和说明观点,但也“总得有点新的东西”。有些文章,却不是这样。讲勤学,举的例子不外乎映雪、囊萤、画荻、啖[dàn]粥那几个;谈炼字,说来说去就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论师道,总是引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句话……。这些材料,本来都是很好的,虽说好话不怕多说,好事不怕多讲,但是这篇文章里用,那篇文章里也用,读者便望而生厌了!
“总得有点新的东西”这个写文章的“常识性的原则”,跟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也确实不简单。因为它关乎到作者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写作能力。活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写文章的老祖宗之一韩愈,不是就说过这样的话吗:“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不过,我以为,写文章的人这样一种精神是应当具有的,那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虽杼[zhù]轴于予怀,怵[chù]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qiān]义,亦虽爱而必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打算写的东西,即使是自己所精心编织成的,也怕别人已经先我写出来了,假使缺乏独创精神,和别人的作品雷同,虽然喜爱它也一定要割舍。这种“虽爱而必捐”的精神,我们某些写文章的人,有没有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