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牛乡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4
第2版()
专栏:

牛乡巡礼
苏新
早就听说江苏盱眙[xū-yí]县龙山公社耕牛繁殖多,最近得到机会到这个公社演法大队作了一次访问。
清晨,太阳刚露出山头,“呜!呜!”的牛角声便响彻了山谷,各个村庄里的牛群由放牧人赶着到山上去了。顿时,在浸浴着阳光的绿色山坡上,到处有肥壮的牛群在吃青草。牧人们告诉我:这个地方由于饲草丰富,耕牛在一年中至少有八个月吃青。在放牧期间,也是耕牛配种的最好时候。春季以来,这个队里一百三十多头母牛都配上了种。
草多牛众
看着山坡上一个劲啃食青草的牛群,我不由这样想:这一片大好天然牧场,更多地繁殖耕牛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当我与队干部们交谈时,原来问题却不是这样简单。他们告诉我:虽然这里草源十分丰富,但是,在1958年以前,由于没有实行繁殖奖励,耕牛发展的速度并不快。自从贯彻执行了耕牛繁殖奖励政策,实行了“母牛包产,幼牛分成,超产奖励,减产赔偿,固定到人,自繁自用”的办法后,生产队和饲养员才注意选留母牛。到现在为止,适龄母牛已增加到一百五十多头。有不少是多子母牛。有一头花沙牛从1952年起,连生十头小牛,现在又鼓着大肚皮,6月里又要产第十一胎了。要是连它的子孙都算起来,不下于二十头牛。母牛怀胎率高,小牛繁殖多,1957年全队还只有耕牛三百六十头,到现在已净增了三百四十二头,除已出售一百九十八头以外,现有圈存五百零四头。全队七百一十个劳动力,平均近一个半劳力即有一头耕牛。不但耕田用双牛拉犁,打场、田间运输、送公粮等还有专牛。
幼牛托养场
“小牛难服侍”,这是牧区饲养员的共同体会,尤其是断奶以后的小牛非常调皮,不是糟蹋庄稼,就是互相打架,有时还受大牛欺侮,一不小心就被狼吃掉。1956年,这个队母牛生了六十多头小牛,就损失了四十多头。于是,大队在1958年办起了一个幼牛托养场,断奶以后的小牛,生产队无法负担饲养的,都可送到这个场里来托养,一、二年以后,小牛长大了,可以使用时,再由原繁殖的生产队领回。
一天下午,我参观了这个幼牛托养场。场址是山脚下的一个整齐的四合院,院内平坦干净,若不是有一排排的牛槽和牛桩,真叫人不相信这就是养育着五十多条小牛的场所。走进四合院,靠左边的一排房子是小犍牛(一年左右的公黄牛)宿舍,中间的房子是母子室,是未断奶的牛娃子和它们的母亲休息的地方。每个小牛宿舍里都有一个饲养员住宿,以便夜间起来照顾。小牛每天一早出去放牧,傍晚归来后,先扣在院里饮水。一、二个月的小牛和体弱的小牛就吃一些豆浆,然后再牵回屋里休息。这里的饲养员工作十分认真,他们不仅关心小牛的吃食和休息,还注意小牛的脾性。哪条小牛调皮,哪条小牛老实,哪条小牛拣嘴,他们都摸得清清楚楚,饲养管理时就根据小牛的不同脾性和身体强弱来培育和喂养。饲养员们兴致勃勃地带着我去看今年新生的八头小牛。这蹦跳的八条小牛,大的只个把月,小的才四、五天,它们都是纯一色的金黄细毛,十分惹人喜爱。场长何玉卓告诉我:四年中,场里繁殖的和各队托养的幼牛,总共已达二百多头了。现在全大队幼牛的成活率已上升到98.8%。
爱畜的人们
一到演法大队,就听到了不少爱护耕牛的故事。刚到的那天,我遇到大队畜牧主任金文舟。这位老畜牧主任六十多岁了,他从1958年负责畜牧工作以来,数年如一日的为发展耕牛而奔忙。哪个队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个队,一定把问题解决后才放心。有一次,徐营生产队有条母牛难产,生了一天一夜,小牛还不下来,饲养员们着了急。老金知道后,连忙赶了去,一检查,原来是个横胎。他便耐心地帮着把牛肚子里的小牛顺过来,然后慢慢拉了下来,母子都很平安。去年冬天,徐营生产队在一间牛房里关了十多头牛,房内生着火,房角堆着一捆干草,老金踏进这个牛房时,看到火星子正在干草内冒烟。这件事引起了老金的警惕,立即和大队干部商量,召开了一个安全保畜会议。这个冬天,耕牛都平安地越了冬。我在这里问过不少人,想请他们告诉我谁是养牛模范,回答的都是:我们这里大多数的饲养人员都爱护耕牛,模范事迹差不多人人都有。一次闲谈中,有人不经意地向一位老饲养员开玩笑,说他是“牛产婆”。原来这位六十多岁的周培福,是一个接生小牛的能手。看他那年迈的身躯,连走路都有些困难,可是,他接生的小牛,不但头头成活,而且都养得十分肥壮。一年三百六十天,这位老人都睡在牛房里,用全部心思照顾着孕牛和小牛,每遇到生小牛时,他时常一夜不睡,守在旁边,不管多么难产的牛,经过他接生,都很顺利;有的小牛生下来不吃奶,他就一点一滴地喂,冬季小牛经不住寒冷,他就抱在怀里过夜。仅最近两年中,经他接生的小牛就有十几头。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