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县委组织部长退休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6
第2版()
专栏:

县委组织部长退休以后
魏旭光 赵增荣
“人家老刘干活还那么威哩,咱怕苦还行!”这句话,在山西临县小甲头一带经常可以听到。干部讲话的时候这么说,社员干活的时候也爱这么说。他们谈到的老刘,就是原中共临县县委组织部长刘运桐同志。这位老共产党员,二十多年来,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工作。1960年,由于年纪大,退休了。
在哪里度过晚年更好一些呢?同志们十分关怀地给他出主意:
“在城里住下吧,生活上方便些。”
“去阳坡水库吧,那里有山有水,风景又好。”
“郝家湾畜牧繁殖场是个好地方,那里什么都有!”
他谢绝了一些同志的好意,决定回到曾经同群众一块儿打日本、闹土地改革的佛堂局村去。
这个村在离县城八九十里的山区,不通汽车马车,有些地方骑牲口都难走。既是退休养老,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么个地方呢?
原来,刘运桐同志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在这里扛过二十多年长工,人熟地熟;村里的干部,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好干部,但是政策水平不高,工作方法也需要改进。多年来,由于这里十分偏僻,干部很少来协助工作。他回去,一来能给村里添半个劳动力;二来也能帮助干部解决些具体问题。就这样,他高高兴兴地带上老伴和孩子,回到了佛堂局村。
回到村里,他很快地就加入了劳动的行列。在炎热的三伏天,他同大家一起拔麦子、耪地;在风沙漫卷的冻腊月,又同大家一起担粪下地。
对他,社员真是没有不夸奖的!
种地出身的刘运桐,和其他农民一样,特别关心积足肥料。他回乡不久,发现肥料不足是佛堂局村近几年增产不快的主要原因。这里是个缺水少柴的干旱山区,每年收回来的秸秆,除了作饲草,其余用来烧饭还不够,根本没有沤肥用的;由于牲口不多,畜肥也有限。因此,这一带历来就用茅肥养地。
这几年茅肥利用情况怎样呢?刘运桐首先摸了一下茅坑攒粪的能力。为什么有的户积攒的茅肥多,有些户攒得少呢?按照一般户的标准,每人每月攒三担,全村一百五十八人,一年可积茅粪五千六百八十八担。可是1960年,全年向集体投肥只有二千二百担;1961年,也只有两千七百担,每亩地平均只有三四担粪肥。什么缘故呢?原来是大队没有很好地执行投肥政策,一部分社员自留地用肥过多;有的户茅坑管理不善,风吹日晒,鸡刨猪害,损失也不小。
队干部刘焕玉对这件事也很为难。他说:“这事情,大会小会不知开了多少次,都解决不了。”刘运桐又向社员访问,原来是向队里投肥没个奖罚办法,多投肥的社员感到吃了亏。找到问题后,他同队干部商量,大家共同制定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投肥奖励办法。这个办法实行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两个月中,全大队社员向集体投肥数量比上年同一个时期增多67%,有二十户超额完成了投肥任务。投肥数量增加了,质量如何呢?刘运桐同干部们到地里去检查。质量一般不错;问题是近地施的肥多,远地施的肥少。刘运桐深入群众去了解原因,发现送肥的工分报酬有平均主义现象,根据他的意见,队里按距离远近和道路好坏,很快地就调整了送肥工分。
许多问题都在他这样的具体帮助下,及时地解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