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百宝园”漫步 访四川西昌专区亚热带作物试验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7
第1版()
专栏:

“百宝园”漫步
访四川西昌专区亚热带作物试验站
我们离开位于四川西南部的米易县城,沿着安宁河左岸,步行二十多里,到达西昌专区亚热带作物试验站。
走进树绿荫浓的亚热带作物种植园,展眼一看,真是一座琳琅满目的“百宝园”。这里有多年生的紫木豆,块根肥大的面包木薯、糯米木薯,棉桃满树的海岛棉,叶如刀剑的剑麻……高矮不一,形态相异,都已繁殖了它们的后代。还有各具风味的香蕉,五色辣椒,无核石榴,可以提制高级香料的香根和丁香罗勒,号称“世界油王”的油棕,浑身是宝的椰子,能够提炼烈性农药的鱼藤,这些亚热带作物,在这里都生长良好,枝叶繁茂。远从阿尔巴尼亚空运来的油橄榄树,也在这儿安家了。
我们在“百宝园”中漫步时,探询了各种亚热带作物的来历。自西昌专区亚热带作物试验站一九五九年八月建立以来,先后从广东、海南岛、云南等地引进一百一十三种亚热带作物和热带作物。
从数千里外把它们引到这里来,并不容易。移来的种苗中,有树苗、有枝条,有嫩芽,习性各不相同。在路上,怕干的,要浇水;怕湿的,要晒太阳;怕密闭的,要透气。
两年多来,经过试验站职工们的辛勤培育,这里已有八十多种亚热带作物生长起来,其中有二十多种已经开花结果。
在四川南部大批试种亚热带和热带作物,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这些作物大都生长在高温多雨、终年无霜雪的南方,移植到我国亚热带最北部分的米易县以后,由于气温较低,雨量不均匀,如何才能安全越过寒冬,逐渐适应这里新的环境呢?
去年冬季到来以前,全站职工根据往年经验,事先作好防寒准备。在大多数作物苗木周围,施用保持泥土温度的堆肥,撒下吸收热力的草木灰,增强植株抗寒能力。他们还有意识地让一些苗木逐步接触比较寒冷的空气,得到适当锻炼。对于部分纯热带的作物和娇嫩的苗木,采取了保护它们越冬的措施。进入冬季后,只要晚上气温下降到五度以下,就马上在种植园中烧柴火熏烟,增加温度。生产班长黄树珍、陈兴武等,特地为一些苗木建造活动暖棚,早晨揭开,白天晒太阳,傍晚盖上,避免霜寒侵袭。
开春以来,一连两个多月久晴无雨,山溪断流。全站职工经常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到两里远的安宁河去挑水,连续浇灌亚热带作物,一直忙到五月底。六月初下了几场大雨,才解除了旱象。
我们逗留在试验站的短短几天中,接触到站里一些技术干部,他们都是解放后从普通农业、林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在学校里虽然没有见过亚热带作物,现在却有许多人爱上栽培这种作物的事业了。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们随同青年技术员李思惠、杨凤云去观测几种作物的生长状况。他们几天一次地记下各种作物的成长史,积累了改进栽培技术的资料。过去只学习过栽培稻麦的李思惠,两年来已经掌握了种植亚热带作物的不少知识,正在钻研培育咖啡的技术。他们都兴奋地告诉我们:有些亚热带作物已经安家落户,繁殖了第二代、第三代;去年,木薯的单株产量达到十九斤,用来做过馒头、面条、淀粉;一株蕃木瓜的果实有五十斤;用剑麻制成了数万米麻绳;胡椒也在开花结子了;他们还把木豆、咖啡、木薯、剑麻、香蕉等,从河谷地带引种到拔海一千五百米的荒山上。
在安宁河、金沙江畔的几个经济林场和附近的人民公社,都来引种了这个试验站试种成功的一些亚热带作物。从此,在四川西南部揭开了推广亚热带作物的序幕。
作者赵敬贤 李光荣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