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历史上的中索联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8
第4版()
专栏:

历史上的中索联系
光耀
中国和索马里的友好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七世纪起,我国由于同大食帝国(阿拉伯)的频繁交往而开始熟悉索马里。我国对索马里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朝的著述《续博物志》和唐代的《酉阳杂俎》。索马里当时的国名是“拨拔力”,即现在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
中索之间的交往使两国的文化领域里增加了若干新因素。在索马里语里,把装璜美观的陶瓷饮器以及其他器皿叫“新纳”(Sino)。“新纳”,意即中国货,这说明我国的陶瓷很早就传入了索马里。我国唐代的钱币也传入了索马里。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曾有唐币出土。
我国经由大食商人之手,开始接触到非洲的许多名贵物产,如象牙、犀角、珠宝、龙涎等物。在《续博物志》关于“拨拔力”国家的记载中,提到一种“驼牛、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身高一丈余”的非洲动物,就是指的现在的长颈鹿。
我国和索马里的联系在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许多来到泉州、广州的大食商人中,有些就是来自索马里。南宋泉州市舶使赵汝适,根据与外商接触的材料,在他所著的《诸蕃志》一书中,提到了两个国家:“弼琶罗”和“中理”。“弼琶罗”在唐代称为“拨拔力”,即现在索马里的柏培拉。“中理”即现在索马里东北部海岸和索科特拉岛。
宋代的一些著述对索马里的社会组织、风俗、物产、自然环境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如《诸蕃志》说,这个国家“有四州(指现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柏培拉、巴拉瓦、撒刺),余皆村落……事天不事佛(指信奉伊斯兰教)……产龙涎、大象牙及大犀角,……亦多木香、苏合香油、没药,玳瑁、至厚”。又如同书关于索科特拉岛的记载说:“大食惟此国出乳香,人多妖术(指崇奉巫术)”。这些记载都与索马里的历史实况相符。
在宋代,我国和索马里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从索马里输入龙涎、犀角、象牙、血碣(麒麟碣)、玳瑁、木香、没药、芦荟、珠宝、乳香之属,向索马里输出的大致是丝绸、瓷器、金属器械、工艺品。1898年在摩加迪沙有宋代铜币出土。
元明以来,我国和索马里的联系进入了更频繁的阶段。
根据《明史》、《实录》、《皇明大政记》、《皇明世法录》、《武备志》、《殊域周咨录》、《星槎胜览》等著述记载,木骨都束(即现在的摩加迪沙)、不剌哇(即现在的巴拉瓦)、竹步(即现在的周巴河)、刺撒(可能为现在索马里北部的撒刺)、白虎松儿(又名速麻里儿,在现在索马里内地),都和明代发生过直接联系。据《明史》记载,自永乐十四年(1416)到宣德五年(1430),木骨都束三次来使报聘,郑和三使其地;不束哇四次来使报聘,郑和三使其地;竹步于永乐中曾入使,郑和亦曾回访其地;刺撒凡三使,郑和亦二使;白虎松儿也曾于永乐中组织了十六人的使团来中国访问。
在明代,由于我国与索马里的频繁交往,我国对远航索马里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在《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如《郑和航海图》说:“官屿溜(即现在的马尔代夫群岛中的马累岛)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海图漏“束”字,应为“木骨都束”)”。又载:“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风(即现在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的瓜尔达夫角)和哈甫儿雨(现在索马里的哈丰角)。《武备志》记载表明,明代远航索马里尽量利用星辰定向和罗盘针路相辅而行。
据《郑和航海图》载,明代与索马里的联系经由两条航线;一条是从印度洋中的官屿溜(现在属锡兰)西航,抵木骨都束。另一条航线则是由亚丁渡海,绕葛儿得风和哈甫儿雨,再经须多大屿(现在的索科特拉岛),直指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地(现在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现在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率领的宝船舰队抵东非访问,就是走的这条航线。但实际上明使去索马里还走过由锡兰的别罗里,经溜山国(现在的马尔代夫群岛),直抵不剌哇和由印度小葛兰(现在的魁朗)直抵木骨都束的航线。
在使节互访的同时,物资文化交流也在发展。明代与索马里之间的物资交流,大多数是在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赠送的方式进行的。
索马里从中国方面得到许多重要的东西如锦缎、漆器、布匹、铜铁用具等物。中国从索马里方面得到象牙、犀角、乳香、黄金、琥珀以及幼象、斑马、驼蹄鸡、白鸠[jiū]等名贵动物。根据明成祖的敕令,这些珍禽异兽都放在御苑中专门饲养。
在古代,我国和索马里虽然相去万里,却是天涯若比邻。但是,这种友好关系在郑和访问索马里后不久,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先锋葡萄牙人的入侵索马里而中断。现在中索联系又得到了新生和发展。这雄辩地证明了,人类的进步和团结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人民的友好交往是无法割断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