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卡贝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8
第4版()
专栏:

“卡贝拉”
唯真
巴西在黑奴解放之前的几百年间,经常爆发黑奴起义。起义的黑奴扶老携幼转入莽林地带安家立业,同时抗拒进剿的地主武装。为对付敌人,起义黑奴普遍传授一种拳术,名叫“卡贝拉”(Capoeira)。“卡贝拉”在巴西语里的意思是“莽林”,即“莽林拳”。“卡贝拉”是一种非常轻捷优美的拳术,现在是巴西的国术,所以也叫“巴西拳”。
不久前我经过巴西东北部的萨瓦多市时,那里一些访问过中国的巴西新闻界朋友,把我拉去看了这种“莽林拳”。他们说,过萨瓦多而不看“卡贝拉”,是一件莫大憾事。
我们来到上萨瓦多(萨瓦多分上、下萨瓦多)的一个广场,它名叫“鞭奴场”。相传在巴西盛行黑奴制的年代里,这个广场是用来鞭打逃亡黑奴的。广场旁边有一所“卡贝拉”学校,当我们踏上这所拳术学校的楼梯时,从楼上传来一阵阵由巴西竖琴和鼓声伴奏的独唱和合唱。歌声低沉而有力,歌词的内容是:
(独唱)“蒂利里卡(剃头刀)是割
人的刀子,
便便大腹当心被划破,
老兄啊,请注意,卡贝拉在
进攻,
(合唱)老兄啊,请注意,卡贝拉在
进攻。”
走进二楼大厅的时候,许多外国游客和巴西别地的旅客,正围坐着观看两个青年人对打。另外有十多个人在旁边伴奏和伴唱。说“对打”并不很确切,因为他们在很激烈的翻滚扑打中,谁也没有碰着谁。巴西朋友们说:这是一种柔化和舞蹈化了的“卡贝拉”,乐器的伴奏和歌声的伴和,是为了使“卡贝拉”更富于诗意和音乐感。拳术学校负责人、七十三岁的巴斯丁纳老先生,知道有中国记者前来参观时,就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卡贝拉”的特点。他还亲自出马,同他的一位得意门生一起,给我们表演了“卡贝拉”。巴斯丁纳先生和他的这位门生都是黑白混血种人。表演开始的时候,随着乐器声,对打双方上场,互相行礼。然后默立约一分钟,名为“入静”,它使表演者作到精神专一。接着作深呼吸,由慢而快,名为“运气”。气运足了的时候,双方精神焕发,体态柔软。这时候,他们互相紧盯着对方,身子左右飘舞,“对打”就开始了。
“卡贝拉”,特别是慢化了的“卡贝拉”给人的印象是,有些部分像我国的太极拳,它很注意借对方的力量摔倒对方。但是,“卡贝拉”只有对打;进攻时用脚多于用手,防御时闪避多于招架;扑滚时,身体并不着地。
“卡贝拉”表演的最大特点还是它的音乐伴奏和歌声伴和。据说音乐和歌声,可以使学拳的人增加兴趣、加深体会、加快学习进度(一般三至五个月可学成);可以使人进入艺术的意境,增强气力,不感到疲劳。舞蹈化了的“卡贝拉”的动作激烈而准确,不许碰到对方。表演者为了表现动作的熟练,经常在手指和脚指间各夹一张锋利刀片,在长时间的紧张“扑打”中,能作到不伤对方一根毫毛。但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这种刀片常能致人死命。
为什么“卡贝拉”被舞蹈化了呢?据说,“卡贝拉”起源于非洲的安哥拉,叫安哥拉拳。它传到巴西后的几百年间,发展成为封建地主谈虎色变的“莽林拳”。因为在黑奴解放前的年代里,每个懂得“卡贝拉”的黑人,常常可以徒手打倒好几个军警。地主、狗腿被黑人用“卡贝拉”打死的也不少。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各大庄园和城市普遍明令禁止“卡贝拉”,违者判以重刑。黑人为了保存他们的拳术,就把它改为柔化和舞蹈化的拳术,来避开军警的追究。虽然这样,舞蹈化了的“卡贝拉”仍然被许多地方禁止,只有在黑人最多的巴伊亚州保存下来。目前它已成为这个州广大群众爱好的艺术,在萨瓦多市,就有二十多所这种业余的“卡贝拉”学校。
“卡贝拉”的历史浸浴了黑人的血肉和泪水,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这种情绪经常反映在一些“卡贝拉”歌词里,例如有一首歌词这样写道:
(独唱)“在那圣达蒂丽莎山上,
黑奴打死了他的主人,
黑奴打死了他的主人,
并不是为了劫夺金钱,
只不过为了满腹仇恨!
(合唱)并不是为了劫夺金钱,
只不过为了满腹仇恨!
“卡贝拉”是巴西的人民拳术,不仅黑人爱好它,各种肤色的人也爱好它。萨瓦多的“卡贝拉”学校的办学宗旨都这样写道:
“学拳只为自卫,不为逞凶。
卡贝拉只教给人民,不教给宪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