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就地分散生产和传统基地集中生产并重 广州根据农村多样需要供应小农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9
第2版()
专栏:

就地分散生产和传统基地集中生产并重
广州根据农村多样需要供应小农具
新华社广州18日电 广州市郊区在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中,采取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恢复传统供销渠道相结合的办法,既解决了部分小农具规格不对路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传统生产基地的作用,受到农民欢迎。
过去一个时期,广州郊区所需要的小农具,曾采取主要由城市集中生产和供应的办法。原来分散在各地农村制造小农具的工匠,也陆续集中起来,并入了市、县的工厂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城市工厂在原料供应(主要是钢材、生铁和煤炭)和设备等方面有比较好的条件,因而这种做法对迅速增加小农具的产量曾起过一定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一部分农具品种规格单调,不能适应各地不同的需要。以锄头为例,由于各地土质、种植作物和使用习惯不同,郊区农民使用的锄头就有沙河锄、月锄、日字锄、圆耳锄、基锄、阔口锄等二、三十种。但过去集中生产时,只有沙河锄等几个品种供应农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今年3月起,广州市有关部门改变了过去的办法,实行小农具生产以基层为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以适应各地的不同需要。
采取了上述办法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仅仅依靠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还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因为有一部分小农具,历来依靠传统生产基地生产和供应。这些农具适用地区比较广,数量也比较大。传统生产基地有手艺比较高明的工匠,有一套传统的精工制作技术,同非基地产品比较,质量好、成本低,历来为农民所爱用。例如禾镰,广州市郊农民向来用邻近的番[pān]禺县市桥镇出产的禾镰。市桥禾镰锋利、轻便。有一个时期,因为同市桥镇的传统供销关系中断了,改由广州市本地生产。但广州市没有生产过禾镰,缺乏技术熟练工匠,生产效率低、质量不好。广州市生产的禾镰,每把成本要一元七角多钱,而市桥禾镰每把才七角多。
这些情况说明,要做好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工作,需要把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恢复传统供销渠道结合起来。因此,广州市继续加强对郊区小农具生产的领导,从原料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等方面给以支持,帮助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培养工匠,使每个公社都建立起一支生产小农具的基本队伍,就地生产适合本地区特殊需要的各种小农具;与此同时,又积极同小农具生产基地恢复传统供销关系,购进本地区不能生产或向来要依靠外地供应的大宗小农具。据统计,第三季度市郊所需的大部分只在本地区适用的小农具,已能基本自给;另外还从番禺、清远等地采购一批名牌禾镰和谷箩、雨帽等生产生活用具,这样,才比较圆满地供应了郊区农民夏收夏种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