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戒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9
第6版()
专栏:读书随笔

戒备
方铭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用夸张的笔墨描写诸葛亮智慧过人,这些自然不可全信。但是,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像大家都知道的陇中决策、赤壁破曹、六出祁山,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事。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群众公认他是智慧的化身。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最近读《诸葛亮集》,读到他的《戒备》一文,从这里得到一些启示,我觉得随时注意戒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戒备》是《将苑》中的一篇。《将苑》总论为将之道。可见,诸葛亮是把戒备看做是将帅必具的条件。文章首先指出:“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戒备的好处就是防患于未然。平日做好戒备的工作,不觉得什么,到了一有紧急情况,则备与不备的利害就立见了。所谓“失之毫厘,差若千里”。尤其是战争发生时,“复军杀将,势不踰息”——到了这间不容发的时候,戒备就是严重的考验。有患难,须要上下谋之,择贤任之;更重要的是在患难未生时,早作准备。
诸葛亮还用《左传》上“不备不虞,不可以师”,“豫备无虞,古之善政”,“蜂虿[chài]尚有毒,而况国乎?”三句话来证明他说的“无备,虽众不可恃也”的道理。查《左传》,确记有“莒以恃陋而溃,齐以狎敌而歼,虢[guó]以易晋而亡,鲁以果邾[zhū]而败,莫敖小罗而无次,吴子入巢而自轻”的故事。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详细地描写了这些战役。诸葛亮本身也有“马谡[sù]失街亭”的教训。所以他深切地体会到“戒备”是国务之先。
诸葛亮提出戒备的主张并不是独特的发见。其实,在他之前的《孙子兵法》已经提出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说法。这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来的可能上是不可靠的,只有估计敌人有可能来、有可能不来而做了准备,等待敌人来,才是可靠的;只有估计敌人有可能进攻,有可能不进攻,而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有使敌人攻不垮的力量才是可靠的。
《戒备》一文的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性,不要在安逸的环境中生惰心,松戒备。同时它还启示我们,考虑问题应当深远全面,对一切情况的发展,正反两面都要估计到。看到最好的可能,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做了最坏的打算,才能在意外情况万一到来时,作从容的处理。
其实,这些道理还可以用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和一切困难作斗争。“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有了戒备之心,什么样的困难也就吓不倒、难不住我们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