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千锤百炼——石少华摄影艺术展览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19
第6版()
专栏:

千锤百炼
——石少华摄影艺术展览观后
陈勃
一个艺术家,要想使他的作品感动人、鼓舞人,作者自己必先严格地经受生活的和艺术的锤炼;这种锤炼越扎实,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最近参观了我国著名摄影家石少华的摄影艺术展览,使我更坚定了这种认识。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展出。作品题材的广泛性,主题思想的鲜明性和战斗性,以及艺术造型不一般的效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白洋淀》、《地道战》、《埋地雷》等这些激动人心的作品,似乎把观众又引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年代,使我们回到白洋淀的芦苇丛中、荷花淀里和地道的内外,我们的周围,一忽儿像出现战斗之前的暂时的宁静,一忽儿又好像响起一阵阵游击队员们的欢笑声;作品吸引着我们同这些战斗的人们一起生活、学习、练兵,一起出击和享受胜利的欢乐……。
这不能不说是出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付出艰巨的艺术劳动的结果。在抗日战争时期,石少华同志长期工作在冀中平原,生活在前线。作为一个革命的战士,成年累月和士兵、和农民在一起,不畏困难,不避艰险,出没在斗争的最前线。
在革命斗争生活的锤炼中,提高了作者的思想水平,也付予他的摄影作品以永不消逝的艺术的生命。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生活的锤炼也还是不够的。要使自己的作品能激起人们的共鸣,还需要艺术的锤炼。这里举两个例子:
《地道战》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题材,但是怎样表现它?却使作者煞费苦心。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地道是黑黝黝[yǒu]的,里面摄影活动的余地不多,更困难的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的年代,摄影器材很简陋,电源和现代化的闪光设备根本没有,洞里也不便使用镁粉……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和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作者不是一下就成功的,在三四个年头中,他在洞中观察、了解,寻找角度,进行试验,衣服也不知磨破了几件,失败了再想办法。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看来《地道战》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的确不一般,它不是局限于地洞中,而是利用地道的出口处,巧妙地表现了平原游击队员出奇制胜,打击敌人的情景。
《埋地雷》也是如此。虽然摄影条件比在地洞里要有利得多,可是要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作者经过匠心的经营才获得成功的。一眼望去,读者就被一种战时的环境气氛所感染,画面的背景是主力部队执行任务开赴前线,近景则是民兵配合作战埋设地雷。这样的处理,不仅扩大了画面,引起人的联想,而且还能给人一种胜利的预感。这幅作品的用光也很生动,画面构图也很严谨。
建国以来,石少华同志的作品,不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钢锭》就是成功的作品。作者利用钢锭和人体的对比,利用深浅色调的对比,利用斜射在厂房内的一缕缕的光束,表现了一个钢锭车间的宏伟热烈的气氛,表现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气魄和志愿。
石少华同志的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二十多年来,不论是在战争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他随时都在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并积极的从事摄影创作活动。当同志们和他谈起创作的时候,他总是说,在摄影创作上不要依靠偶然性的成功,而要从千锤百炼中去掌握成功的必然规律!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顽强不倦的劳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