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勇于探索,敢于吸收——听上海民族乐团演出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0
第4版()
专栏:

勇于探索,敢于吸收
——听上海民族乐团演出后
杨琦
上海民族乐团到北京演出,他们把多年在艺术创造上的成果,呈献给首都人民。
这个艺术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不仅使自己具备了较高的演奏水平,同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整个来看,能给人以具有江南音乐所特有的那柔丽俊逸的风格的感觉。他们那种勇于探索尝试、敢于吸收借鉴的精神,使我深有所感。
民族乐器是否能表现现实生活?是否能反映我国人民今天的精神面貌?上海民族乐团的作品作了很好的回答。例如器乐合奏《东海渔歌》(马圣龙、欧冠仁作曲)这个作品,就反映了浙江海上渔民和大自然英勇斗争的气魄和形象。作者感受了渔民的生活和斗争,掌握了当地民间音乐的规律和特点,运用了舟山渔民号子和浙东民歌,形象地体现了作品的内容。
从个别乐器来看也如此。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创作了几个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他把笛子这种乐器的表现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使它不仅能表达人的内心情绪的复杂变化,也能表达宽广的生活场景。前者如《今昔》,后者如《奔驰在草原上》。《今昔》是一首脍炙[kuài-zhì]人口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自己对新旧社会的感受。我们可以从他的笛声中体验到他对旧社会的黑暗的申诉以及对新社会的歌颂的感情表现。这个作品主要是抒写内心情感,而《奔驰在草原上》则是着眼于客观景物的刻划。他巧妙地在笛子上吹出马头琴的音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辽阔的草原的想像。接着是一段节奏性较强的中板和欢快跳跃的快板,最后通过对马群奔驰远去的描绘,突现了草原牧民生活的形象。这首新作在笛子的技巧运用上又有新的发展。
他们在写作轻音乐性的作品方面,表现的创造性和大胆探索吸收的精神更为突出。他们创作、改编和移植了大批这类的作品。用民族乐队写轻音乐并不出奇,但用京剧曲调来写轻音乐实属创举。作者把西皮流水、原板过门和外国轻音乐的节奏和方法巧妙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风格,的确是匠心独运,乐曲虽小,意义却大。其他如由日本乐曲改编的《摇篮曲》、由越南乐曲改编的《当黎基玛花开的时候》、由苏联乐曲改编的《月光曲》,都表现了不同的创造性。它们既能保持原来乐曲的精华和特点,又能体现轻音乐的风格和情趣。他们在向民族民间音乐发掘轻音乐因素和利用我国轻音乐表现手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为轻音乐民族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好的材料。
我以为,有些创作(包括《东海渔歌》)比较重于造型性的发挥,而忽略抒情性的因素,因此影响乐曲的感染力和深刻程度。在整理和加工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方面也是有成就的。譬如孙裕德整理加工的《月儿高》(原名《春江花月夜》)和《潇湘水云》,表现了作者对古典乐曲的独特理解。《将军令》、《三六》也能发挥原曲的特点,扩大原曲的表现内容。为了使古代乐器能表现现代生活,还大胆地尝试用李劫夫作曲的《蝶恋花》改编为古琴箫合奏,也能给人以一定的感染。
上海民族乐团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是很大的。特别突出的是陆春龄的笛子独奏。有人称之为“魔笛”,洵非虚语。这次陆春龄不但演奏了自己的创作,还表演了用瑞典民歌改编的《三个姑娘在歌舞》。他用“加罗列”三孔笛吹奏的《友谊舞曲》,更是绝妙。他的笛子技巧十分全面,表现力强,风格富于华彩,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多端。陆春龄那种善于吸收的精神,十分值得学习。小合奏也相当精彩,很有表现力。
从整个乐队来看,演员都有较高的水平,技术娴熟,作风认真。各声部的平衡保持得很好,同时又能较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性能。特别是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技艺的发挥,值得称道。在运用外国音乐的经验如和声配器手法方面,不仅不损害民族乐器的风格特点,又能丰富它的表现力,这就很难得。如果说乐队音响略缺光彩,这是由于表现江南音乐风格所决定的,不能算弱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