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2
第6版()
专栏:地方风物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培植 莎荫
从晋南平原上最大的城市——临汾出发,北行五十华里,穿过古色古香的洪洞县城,出北门,向北望,一株古树挺立于万绿丛中,这就是华北、苏皖地区群众广为传诵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槐树了。树前几十米,有巨型牌坊,右侧是座彩色碑亭,亭内竖高达丈余的石碑一通,正面刻着一尺见方的五个隶书大字:“古大槐树处”。
据《洪洞县志》记载,这里原来有一座叫广济寺的寺院,古槐生于寺左。相传,现在的这株干枯了的大槐树并不是原来的古槐,而是从它北根上发芽长大的第二代。原来的古槐栽种于汉代,碑载:“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如今古槐无存,广济寺也早已毁于汾流,只留下一座七百多年前修建的“石经幢”。这个完全用石雕砌垒起来的“石经幢”,远望如塔,岿[kuī]然矗立于树侧,高约三丈余,八面浮雕栩栩[xǔ-xǔ ]如生。幢上刻有经文,尾书:“大金承安五载中秋日门人僧惠琏建”。
“行人偶尔路过此,一片切切思乡情”。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把大槐树目为故里,寄于无限怀恋。据《明史》和《日知录》等史籍记载,明代自洪武开国,直到永乐十四年止的四十九年间,移民频繁,规模浩大,除少数几次系迁南方居民外,绝大部分是迁移山西的居民。洪武四年三月,“魏国公达(徐达)奏请徙[xǐ]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山后即今山西朔县一带)。六月,再“徙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散处北平卫府”。二十一年八月,“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此外,洪武三年八月、九年十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五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十四年十一月,都曾迁山西民于凤阳、真定、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怀庆、保安、北平等地。据《山西通志》载,洪武时山西居民是六十五万二千四百零八户,四百八十七万三千九百四十六口,但是到万历时,山西居民却只有五十一万五千八百六十四户,四百零五万二千八百八十七口人。经过二百年的休养生息,本来应该添户增人,反而比明初少了三万多户,八十二万多人,当时移民之多,由此可见一斑了。
从正史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明初移民和大槐树的关系,但是,在野史里就不同了。正在撰写《洪洞大槐树史汇》的晋南蒲剧院副院长墨遗萍、洪洞县副县长郭芳庭,山西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杨懋哉,在过去几年中辛勤访问,就搜集了很多家谱、族谱、家庙祠堂的碑记。这些资料很具体地记载着迁自洪洞居民的姓氏。山西五台县的赵氏家谱说: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盂县西逯村姚氏族谱载,“明永乐迁自洪洞”。家谱标明是明初迁自洪洞的还有河北博野袁氏、清苑宋氏、南皮张氏,河南鄢[yān]陵梁氏、滑县刘氏、新乡张氏,山东菏泽楚氏,陕西韩城王氏……等等。这些移民的子孙有的后来又流落他乡,以至远在云南、贵州一带也有“老家原系大槐树”的传说。
被迁走的山西居民,即使不是洪洞人,也和大槐树有牵连。当时,洪洞是南通秦蜀、北达燕赵的交通要邑,有“七省通衢”之说。城北关与大槐树毗连处,还有洪武年间修的交通站——普润驿。据县志和槐旁石碑记载,古槐附近的广济寺就是当时移民的总枢纽。现在有的老年人还记得,广济寺南曾有三座大院,当地人叫“三大公馆”,据传是移民部门人员的工作地方(可惜三个大院为日寇所焚)。大槐树下为移民集合地,被迁居民从四面八方分批而来,稍候几日,再由此整批遣发,故洪洞县志载:“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迁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相传,热爱故土的人们,在离乡背井、迁出省外的最后时刻,回首遥望故里,映入他们眼帘的正是那株“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的参天古槐,它像一位白发苍苍的善良老人,倚门远瞩,为远行的子女送别,移民们怀着象征故乡的大槐树给他们的亲切难忘的印象,踏上了征途。有人在临行之前,还折几枝槐枝,携至定居地,植于门前,世世代代地再相传:“我家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时光易逝,而今距明初大移民已有五百多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地复天翻的变化,很多中原居民念念不忘的洪洞县大槐树依然挺立在晋南的原野上。(附图片)
  古大槐树处和干枯了的大槐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