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具有东南亚风采的马尔加什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5
第4版()
专栏:

  具有东南亚风采的马尔加什人
  李汝燊
  印度洋中的岛国
岛国马尔加什(旧称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部。它过去是法国的殖民地。1960年6月才宣布独立。有五百三十多万人口,居民的绝大部分是马尔加什人。
马尔加什与非洲大陆近在咫尺,可是马尔加什人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却与大陆上的居民迥然各异,而与远隔重洋的东南亚地区却很相似。
马尔加什人的个子、面貌和皮肤等,都很像东南亚地区的人,乍见之下,会使人以为他们是马来人呢。他们说的是马尔加什语,这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的结构都接近马来语,所以在语言学上它分属于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马尔加什人很崇敬自己的祖先,每年定期祭祀,用作祭奠的物品有家禽和牲口等。他们普遍使用一种吹箭筒,作为打猎的武器,当地人叫做“萨尔巴坎”。这种东西在非洲大陆上是没有的,但是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人中却很流行。
岛国的农村是一派东南亚风光。原野上比较高亢的地方分布着疏落的人家。在潮湿炎热的东海岸地带,大部分住宅都是竹木结构,有高而尖的双斜面屋顶,用稻草、旅人蕉叶或棕榈叶盖成。墙壁是用旅人蕉杆子或竹片做成的。整个房子建造在木桩架上,这样可以避免潮湿和水淹。在岛的中部的高地上,房子大多是砖瓦结构,形式同东海岸的房子大同小异。房屋大都坐北面南,屋内陈设简单方便,靠门的一边用来安置炉灶和炊事家具,另一边用来放劳动工具和拦宿牲口。往里靠墙的一边安置神龛[kān],卧榻也设在这里。
马尔加什人具有如此浓厚的东南亚风采,是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的。早从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十世纪,这二千年间,东南亚各地居民曾不断移入本岛。今天马尔加什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风尚,就是那时移民的遗产。
种稻养牛的习尚马尔加什中部的高地,丘陵起伏,平原河谷相间,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千百年来,马尔加什人就利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把这里变成了稻米之乡。人们沿着田野修筑了渠道,有些渠道宽达数米,绵长几十里,与山沟相连。这些渠道不仅能灌溉稻田,而且还被作为运输通道。在农忙季节,人们常常驾着小船,沿着渠道运送稻秧、肥料和稻谷。
马尔加什人种稻的方法和东南亚各地种稻的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种稻前先要整理稻田,人们使用一种叫“安加吉”的工具翻土,然后赶着牛趟踏,直至泥土稀烂,才灌水和移植秧苗。人们还习惯在稻田里放养鱼苗。
在马尔加什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牛。因此,岛上遍地是牛群,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十头牛。牛既可以用来耕田,又可以用来运输东西。
 广泛的艺术爱好
马尔加什人多才多艺,善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雕刻工艺最为普遍,农村人家的用具、家具和床铺的四壁上,都雕刻着人物、动物、花卉或几何图案。有一种盛放食物的木盒,上面雕绘着各种图案,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马尔加什人能用稻草、通心草、芦苇编织出精致美观的草袋、草帽和草席。
妇女是家庭纺织的能手,有一种名叫“兰巴”的民族服饰的布料,就是由妇女们纺织的。兰巴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布料做成的,马尔加什人出门、上街或探亲的时候,总是披着兰巴。下田耕种时,就把兰巴围在腰间;天气冷时,又把它缠绕在头上御寒。
马尔加什人流传着一种口头创作形式的民歌,称为“海因—特尼”。它由两个即兴歌手一唱一答。这种民歌不仅题材新颖,充满现实生活情调,而且具有严格的旋律。民间歌手演唱时,常常用民族乐器“瓦里哈”伴奏。
  光荣的反帝传统
十四世纪初期,在今天的共和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地区已兴起一个早期的国家。从那时候起,马尔加什的社会和文化获得了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末期,一个强盛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国形成了,统一了全岛。
马尔加什人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来的侵略。从十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马尔加什人团结一致,抵抗着西方殖民者。法国殖民者几次企图在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但都被马尔加什人消灭。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法国殖民者始终不能占领这个岛国的一寸土地。1895年,法国从各殖民地调来了强大军队,大举侵犯马尔加什。结果虽然占领了塔那那利佛,宣布马尔加什为殖民地,但以后还是遭到马尔加什人民不断的抵抗。在法国殖民统治的年代里,马尔加什人一直坚持斗争。1947年马尔加什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尽管法国殖民者屠杀了九万多人,但英雄的马尔加什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1960年6月26日,马尔加什人民终于迫使法国殖民者承认马尔加什独立。(附图片)
  马尔加什中部高地上的农村景色。稻田旁边是宽阔的灌溉水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