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从细微的数字里找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6
第2版()
专栏:

  从细微的数字里找问题
  本报记者 邵泉
以生产优质墨水著称的北京墨水厂,去年因为产品成本高,亏损四万多元;可是今年头五个月,产品的总成本比去年降低了9.06% ,节约九万七千多元,变成了赢利单位。
成本是怎样降下来的呢?这是全厂职工共同勤俭节约的结果。但是,负责财务工作的丁兆民同志,能够从财务管理上及时分析出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则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因此被人们称为“厂里的好参谋”。
小数点后面有潜力
在财务办公室里,丁兆民正在一张靠窗的桌旁摇着计算机。她面前放着一大堆成本分析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表上记载的各项成本——原材料和各种支出,都是以元为单位计算的,可是元后面的小数挺长:角、分、厘、毫、丝、忽,一直计算到第六位数。
她放下计算机,指着元以下的小数对我说:“过去,我们很少分析这些小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后来领导上一再叮咛我们要精打细算,这才重视起来。你别看这些细微的数字,里面可有很大的潜力哩!”
她给我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今年2月初,她核算1月份的成本,发现这个月的可比产品总成本比去年降低了四千多元,可是仍然超过计划指标四百七十元。什么原因呢?她仔细分析成本构成的各种因素,一项项地同计划对比,发现问题出在木箱和瓶盖上。每打墨水的木箱费,超过计划二分三厘九,每个瓶盖费,超过计划一厘五。她把这两笔小数,按照全月墨水的总产量八万八千五百打计算,再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算盘上的积数使她吃了一惊:这两项,使成本增高了四千元。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丁兆民赶紧向厂长作了汇报,建议严格按计划开支。厂长支持她的意见,召集了全厂干部讨论她提出的问题。
大会上,丁兆民找了块黑板,一笔账一笔账地写在上面,向大家介绍成本费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和原因。讲到木箱费用,大伙就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这是供销部门的过错,他们只怕没有木箱会影响生产,就不管贵贱地买进来。可是供销人员说:“我们买的木箱不贵啊,平均每只比计划还低呢。”车间干部说:“可是形状不一样,按计划费用,一只木箱要装二十四打墨水,这个月的木箱平均只能装十八打,这样摊在每打墨水上的木箱费不就高了?”丁兆民补充说:“墨水装箱也不紧密,空隙地方还得用草填,每打又得多花一厘钱。”
这么一分析,问题清楚了,当场就订出了解决的办法。以后,供销人员订购木箱,不但注意每只木箱的价格,还要核算一下能装多少打墨水,是否会超过成本计划,然后才决定买不买。车间人员装箱时,也注意根据箱子形状和大小,改进操作,尽可能多装些。2月份,木箱费用就比计划费用降低了20%,比1月份少花五千七百九十八元。
从财务上分析出来的成本费用增大的原因,得到了许多生产环节的重视。有关人员根据丁兆民提出的意见,对厂外十一个加工单位成本构成的七十七项开支,逐项作了检查,发现了好多问题:有的是原材料消耗多,有的是模具损坏率大,有的是劳动效率低,有的是废品多……。经过这样分析对比,各个加工单位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大家分别采取了措施,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了。
把账薄带到车间大家算
全厂创造的财富,都汇集在她手里,千百项开支,都从她的指缝里流出去,丁兆民愈来愈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账本上的数字,集中反映了整个企业的成就和问题,然而自己手里数字的变化,和全厂职工每一项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仅仅在账面上算账,是不够的;应该到职工中去算账,让大家都了解,大家都来采取措施,才能增加收入,减少开支。于是,她在领导干部的赞助下,把账簿带到车间,和工人们一道分析成本。
工人们一听几分几厘的损耗,对全厂成本有这么大的影响,更加重视节约了。装箱工人手套破了,翻过来再戴,能不领新的就不领新的;灌水工人下班以后,总要清理地面,发现掉在地上的瓶盖就拾起来,免得踏碎和丢失;装盒工人过去发现纸盒坏了,就当废纸扔掉,现在小心地挑出来送到仓库,修补好再用;特别是洗瓶组工人,感到过去瓶子损耗太多,成筐瓶子倒在洗瓶盆里很容易碰碎,一个瓶子六分钱,打破了当废玻璃处理,还卖不到一分钱。大伙就想主意,先用布把筐蒙上,再翻过来慢慢倒在水里,洗的时候也尽量轻拿轻放,今年头五个月,瓶子损耗率比计划数降低3.32%,节约瓶子十七万九千八百个,价值八千五百一十一元。
丁兆民就是这样在账本上和职工中发现和解决着生产中的许多问题。当她碰到引起成本波动的一些复杂的因素,而自己又不了解的时候,就找有关部门的同志一块研究,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清为止。3月份,蓝墨水的成本比1月份增高了,工厂的开支为此增大了三百五十六元。她仔细核查,发现是由于配制蓝墨水的十四种原材料之一——墨水蓝的成本从1月份每打零点四四五五元增高到3月份的零点四五一二元。“墨水蓝的价格并没有涨,为什么成本增高了?”她弄不明白,就跑到车间去问。工人们说,是用量增多了。可是丁兆民还不明白,“用量不是按固定配方吗?为什么多用了?”她不了解配方技术,又到化验室去问原因,化验室主任告诉她,这个月进厂的墨水蓝,色力比重不同,一种色力含量高些,一种色力含量低一些,用前一种,一公升蓝墨水用五点四五克就行了;用后一种,就要五点七一克,才能保证墨水的色度。她回来计算一番,用后一种,一公升墨水要增加零点零零一三六四元,3月份配制的六万二千四百公升墨水中,有四万三千二百公升是用色力含量低的墨水蓝配制的,正好多花了三百五十六元。“如果都用色力含量高的,这笔钱不是就省下了吗?”她向领导上提出了这个建议。领导和供销部门采取了措施,4月份以后,就都用色力含量高的墨水蓝,蓝墨水的成本果然不再超过计划。
× × ×
谈到丁兆民,工厂好多同志都夸奖说,她在分析成本上很有办法,全厂总成本完成情况如何,哪项费用增高了,哪项费用降低了,哪些是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哪些是主观工作中的问题,她都清清楚楚。工厂领导上特别满意的是,她能及时把这些情况用数字和书面材料反映上来,使领导同志胸中有数,工作起来更加准确。
丁兆民的模范事迹,受到了领导同志和群众的称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