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富有民间色彩的喜剧《抬花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02
第6版()
专栏:剧评

富有民间色彩的喜剧《抬花轿》
颜长珂
《抬花轿》的舞蹈动作是河南艺人们的独特创造。在豫剧的传统剧目中,好几出戏里都有这种表演。台上的轿子是虚拟的,演员们以变幻多姿的身段以及彼此动作的和谐配合和巧妙交流,造成了抬轿行路的具体而又艺术的形象。抬轿子这种比较单调的生活动作竟能表现得那样生动有趣,无怪在演出时常常会被观众的掌声拉住“轿子”,下不得台了。在邢台专区豫剧团演出的《抬花轿》中,我们欣赏到了这种绝妙的演技。不过,看了全剧之后,我才知道这出戏的好处又岂止这一点点呢?
《抬花轿》的故事并不出奇:一对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赠送了表记;后来女的落难,为人所救,男的中了状元,终得团圆。看来是才子佳人的俗套。但是,剧中突出刻划的不是这一对青年,而是男主角的姐姐——周彩霞,写她怎样撮合了弟弟的亲事。这是个很有特色的性格:据说在当地的演员和群众中,这个角色是以“疯姑娘”而知名的。
“疯姑娘”疯得非常可爱。她虽然出身于名门贵第,却野性未驯。看她刚一出场,在父母面前,竟是那样无拘无束地谈论着自己的亲事;埋怨老爹爹爱喝酒、爱挑剔,把她的事情耽搁了。就是上了花轿以后,她也不大老实,自己掀起蒙在头上的盖头,偷觑[qù]那骑马前导的丈夫: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越看越爱,干脆把它揭下来了。刚刚过了三朝回门的日子,她又在忙着为人说媒跑腿了。她只有在见公公婆婆,为娘家的弟弟和婆家的妹妹说亲时,才想到要严肃起来。这种拘谨和她本来性格的矛盾,新媳妇和媒人的两种身份的矛盾,特别显得可笑。“新郎官”知道她来见公婆了,生怕像往常对待自己一样地随便,又特意赶来招呼她放“稳重”些。她却嫌他多事,满有把握地把他支使开了。……在许多颇饶兴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观众可以看出,周彩霞的行为常常越出了封建礼法的规范;不过,这出喜剧不是从她和周围环境的直接冲突中来刻划这个性格就是了。在《抬花轿》这出戏里,“疯姑娘”是欢乐的种子,是死气沉沉的缙绅社会中闪现出来的唯一的生命的火花。作品对这种性格的热情赞美,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剧中把她一个人突现出来,使她成为情节的主宰;而让那一对本来应该成为主角的人物推到了背后;至于声势显赫的双方的父母,更被写成是无所作为的角色。我想,这恐怕正是体现这种思想感情的独特的喜剧构思吧!虽然,就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来说,周彩霞也许更像一个农村中的小康人家娇纵惯了的小闺女,这却是民间创作的特色,因为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来塑造人物的。也正是这样,作品才会有那么浓厚的乡土气息。
扮演周彩霞的姚淑芳同志的表演也很精彩,她的好处,也正在于泼辣和质朴。着墨很重,对性格的挖掘也很细致,但不伤于纤巧。看起来色彩绚烂,却又明了易懂,还有余味可寻。粗中有细,地方戏的表演,好就好在这里。我很难忘记周彩霞出嫁前的那段戏。她先是满怀欣喜地像一阵风似的跑出来了,走到台前,却突然装得端庄起来:也许是想起了父母的什么嘱咐吧!心里的高兴也尽量不让它流露出来,甚至是对二老哭上几声,就像天底下所有要出嫁的女儿那样。她那蒙住头以后的耸肩扭腰的哭态,看来近乎滑稽;但与其说是对于这位千金小姐的调侃,不如说是对这种虚伪的风俗的讽刺呢!周彩霞在每场戏里的表演都很重,动作很多,但是场场不同,各有特色。比如三次骑马,就是三种心情,三种表演。第一次是为弟弟寻得了失散了的情人以后的回家,神采飞扬,马蹄也格外轻快健捷。当她的父母竟然应允她的要求,委托她去向公婆说媒,这位热心快肠的人物为了急于完成好事,也为自己第一次接受这样重大的担子,又激动,又紧张,没上马就扬鞭,几乎摔了下来。等她说成了亲事再回娘家报信时,连胯下的马都兴奋得控制不住了——骑马的人也无心控制了。此外,在这出戏里,一些次要角色的戏,也编排得颇具匠心。像老院公的三次备马,就是对周彩霞穿梭般地来来去去的喜剧行为的烘托。周彩霞出嫁时,轿夫们故作好奇的调笑;下轿时陪嫁丫头和迎亲丫头之间的小小的冲突等等,都是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作品的喜剧气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