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见证——《停战以后》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03
第4版()
专栏:

历史的见证
——《停战以后》拍摄散记
成荫
1945年8月,抗战是胜利了,但中国走向何处?是让腐败反动透顶的蒋介石仍然统治,还是走向和平、民主的道路?这是我们和蒋介石集团斗争的焦点。由美国扶助和支使的蒋介石,与我们几经较量,在战场上并未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于是,美蒋采用两面政策,提出和平谈判,作为缓兵之计。
追往抚今,我们觉得若能把这样一段历史搬上银幕,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约请辛毅同志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停战以后》(文学剧本曾以《历史的见证》题名刊登在《电影创作》上)。
剧本的故事,是真实的,写的是1946年春,我们党与国民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组成了有美国代表参加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一面进行和谈,一面在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直接参予下,向我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
作品通过了主人公——我方代表顾青,在谈判过程中个人的一段经历,反映了所谓“调处”的概貌。影片序幕划过后,顾青到了这座抗战结束不久的古城北平,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异样:一批批刚发过国难财的“抗战英雄们”到了北平又成了接收大员,“五子登科”再发“劫收”财。伪军成了国民党的地下先遣军,汉奸摇身一变为党国大员。身为“盟邦”的美军,招摇过市,横冲直闯,国民党统治区竟然变成了美国的殖民地。生活在这座古城的广大人民,不甘其蹂躏,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安平事件”,更把美蒋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而肩负和谈重任的顾青,积极地投入了这场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剧中塑造了老教授谢宏,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第三条路线是不存在的。自然,他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渴望和平,但又认为蒋介石统治是正统,美国又是盟邦……终于在事实的教育下使他认清了现实。
电影文学剧本,为影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剧中所反映的生活,仅仅只是一些侧面或片段。如果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斗争的深度上考察,比之于当时的生活,还是不够充分的。
目前,影片正在摄制中。我们导演时首先考虑要掌握的是真实的再现这段历史。为了使这部影片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企图把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过银幕形象化处理后,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因为作者是按照他曾经经历过的事实作为基础。如对“安平事件”的描述,几乎是全部如实地反映在剧本里。因此,不论是事件和景物描绘,人物的塑造,我们也希望能如实反映在银幕上。我们初读剧本时,感到有些情节好像是荒诞不经。后来仔细玩味,再对照美蒋反动派的昏庸、无耻的行径,才理解到原来事实确曾如此。例如“安平事件”发生后,调查小组到现场调查时,美蒋方面的证人有的竟连自己的姓氏都记不清楚了。听来很滑稽,而事实确是那样,因为虚假终究是虚假的。但是我们处理演员表演时,一方面力求再现当时的情景,但又不能使之漫画化。基于影片式样——政论性影片的要求,在影片基调上,尽量作到严正而逼真。我们希望在影片里,能够体现上述意图,真正成为历史的见证,对了解这段历史情况的观众,唤起他们的回忆,使之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对青年观众,使之更能认清美国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的丑恶面目和罪恶行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