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怎样用水更合算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07
第2版()
专栏:

怎样用水更合算些?
王云山
山西河津县三峪灌区,几年来,浇灌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水源增加不多,这就相应地减少了老灌区的供水量,影响了粮食增产。
最近,河津县人民委员会对这个灌区的用水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决定恢复传统的用水规程,首先保证老灌区用水,在可能情况下,兼顾新灌区一部分用水。采取的办法,一是加大拦洪量,让新扩大的灌区尽量多浇些洪水;一是在首先保证老灌区需水的原则下,通过加强管理,节约用水,每年冬天为新灌区节余一个月的用水,这样既可以保证老灌区用水,又可以使新灌区的小麦争取能够冬浇一次。
三峪(神峪、瓜峪、遮马峪)灌区位于吕梁山南端脚下,辖有五个公社四十二个大队。1949年前,这个灌区的山泉灌溉面积为一万二千多亩,1958年前扩大到一万七千四百亩。1958年开山劈岭,修大坝,加上当年雨量充足,水源增加,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两万四千亩。以后水源逐年下降,到目前止,已基本接近1958年以前的流量。根据当地老农谈,现有的水,如按麦四(小麦浇四次)秋三(回茬秋庄稼浇三次)要求,可以保浇一万一千多亩,若按麦三秋二要求,也只能保浇一万五千多亩,而现在的实浇面积却是一万九千九百一十二亩。这样,就使老灌区的保浇地保不住了,而新灌区由于水源不足,浇了水作用也不显著。
水源平均使用之后,无论是老灌区新灌区浇水的轮转期延长了。过去,这个灌区规定,老灌区二十天轮浇一次水,现在一个月一轮还做不到。老灌区的干涧大队过去每年都给小麦浇一轮半水,去年只浇了一轮水;往年是2月中旬给小麦浇返青水,今年直到4、5月小麦灌浆时期,才浇返青水,影响了小麦的生长。据调查,这个大队4月初浇的六百五十亩,亩产小麦二百三十六斤四两;5月初浇的九百五十亩,亩产小麦二百一十斤七两。就是说,迟浇地每亩少收小麦二十五斤七两。又如,固镇大队共有水地小麦三千五百亩,今年有一千五百亩未浇上拔节水,根据我们在这个大队的第十六生产队的调查,一块三十二亩小麦地,浇过的十六亩,亩产三百一十七斤,未浇的亩产只有二百二十斤,每亩少收九十七斤。仅此一项全大队就减产小麦十四万五千斤。今年老灌区小麦春浇推迟的面积约四千四百亩,如以干涧大队迟浇地每亩少收小麦二十五斤七两计算,老灌区约减产小麦一十一万三千斤左右。另外,没有春浇的三千九百亩小麦,如以固镇大队的未浇地每亩减产九十七斤计算,减产小麦三十八万斤左右。两项合计老灌区减产小麦四十九万余斤。
我们在新灌区东光德、西光德、侯家庄三个大队的调查,发现这里的小麦经过冬灌春灌每亩较往年约增产四十五斤左右。新灌区今年共浇小麦五千二百八十亩,如以每亩增产四十五斤计算,共可增产小麦二十三万七千斤左右。
新、老灌区增减相抵,共减产小麦二十六万斤左右。
老灌区历史上就形成了用水多,轮期短的传统规程。这些地方由于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水浇地一亩左右,其余大多是瘠薄的砂石地,因此,当地群众历来都是精耕细作,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经营水浇地上,而且大部分生产队采用套种复播方法,达到一年两收。因而这些地方虽然耕地不多,却是当地商品粮食的主要基地。
新灌区一般是地广人稀,每人平均耕地多者四五亩,少的也有二亩半左右。这些地区与老灌区比较,历来缺乏精耕细作的习惯。由于管水用水经验不足,渠道工程也不符合浇地要求,水的浪费很大。据了解,新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只达50%左右,老水地区则在80%以上;全灌区如果昼夜放水,一天一夜可浇老灌区田地一百三十亩,如浇新灌区水地只能浇九十亩。新灌区要像老灌区那样经常维修渠系田间工程,不仅需要长期积累经验,而且人少地多,劳动力少,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到经营水地上。
因此,恢复传统的用水规程,使老灌区土地浇足浇好,是有利于粮食增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