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刘家站垦殖场大面积改良红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08
第1版()
专栏:

刘家站垦殖场大面积改良红壤
关键是多施有机肥料,并种植耐旱耐瘠耐酸早熟作物。五年前一个个的红土荒岗,如今种植了五十多种农作物和二十多种经济果木。土壤逐年熟化,作物产量逐年提高
新华社南昌7日电 记者刘光辉报道:最近记者重访江西国营刘家站垦殖场时,发现这里的面貌已经大变。五年前记者在这里看到的一个个红土荒岗,如今满岗是农作物,禾苗迎风飘拂;满山的蜜桃甜梨结实累累;茶园里夏茶吐露着新芽。垦殖场的职工在红壤地上成功地种植了五十多种农作物和二十多种经济果木。随着红壤地不断改良,逐年熟化,各样作物的产量也在逐年提高。
江西省红壤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这种土壤肥力低、酸度大、物理性状差,下雨土稀泥烂,天晴泥土板结。因此,改良利用红壤对江西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1956年春季,省有关部门和上饶专区抽调二百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到赣北刘家站建立垦殖场,试验大面积改良利用红壤。经过五年多时间,垦殖场已开垦利用了二万二千九百亩红壤荒地,生产了五百多万斤粮食,一百多万斤油料,一万多斤茶叶,十一万多斤鲜果,八千多头肥猪。
刘家站垦殖场大面积改良利用红壤的成功,是全场职工长期辛勤劳动的成果。建场第一年,职工们住茅棚睡草铺,用铁锹开垦红壤荒地,试种了红薯、马铃薯、高粱、黄粟、棉花、芝麻、花生等十余种农作物。但是结果,棉花不结桃,豆子不结荚,芝麻只有两寸高,花生长空壳,马铃薯结的果实像算盘珠子大,红薯长得像黄鳝尾巴。是红土壤不能利用呢?还是因为没有掌握利用红壤的规律呢?正当大家争论不一的时候,职工黄冬祥报告有一兜马铃薯长得有鸡蛋那么大。大家赶去现场观察,发现曾经有头耕牛路过这里时屙了一堆屎,给红壤增加了有机质。接着,另一个生产大队也报告他们种的三分地豆子,每棵结了七八个荚,原因是以前这里有家饭店,用家肥改变了这片红壤的性能。场部组织技术人员和职工一起座谈了这些情况,并且访问了场区周围的二百多户农民,学习他们利用红壤种植农作物的经验。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初步摸索到了红壤的特点:在红壤上必须多施有机肥料;种植的必须是耐旱、耐瘠、耐酸、早熟的农作物。此后,一年复一年的试验,终于在红壤地上成功地种植了红薯、小麦、黑麦、油菜、大豆、芝麻、马铃薯等农作物。
提高红壤地上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是多施有机肥料。可是这里肥源很少。垦殖场的职工们便到城镇拖运垃圾肥,到场区以外挑运塘泥,加上学习外地穴施、条施、沟施、拌种施、分层施肥等方法,对农作物施好肥料。以后,随着面积扩大,需肥量增加,他们便一面在果园里间种饲料,大力发展养猪,“以地养猪,以猪养地”;同时经过试验,大力开垦荒地种植肥田萝卜、猪屎豆、红花草等绿肥作物。由于施了大批的有机肥料,使红壤逐年熟化,土壤中的有机质由过去0.5%至0.8%提高到1%至2%,氮磷的含量也逐年增加,土质物理性能迅速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