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落户高寒山区 踏实领导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10
第2版()
专栏:

落户高寒山区 踏实领导生产
昭通县委机关干部徐嘉荣五年前到大山包安家落户,和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发展生产,使历史上一贯缺粮的山区变成了畜牧业兴旺和有余粮的地方
据新华社昆明8日电 记者黄昌禄、王左生报道:在夏日炎炎的季节,我们来到云南东北的乌蒙山区。当爬上拔海三千米的大山包人民公社时,这里却俨如严冬,室内还生着火炉、屋外寒雾蒙蒙,人们披着羊毛毡,穿着皮衣、棉袄。我们这些初上高寒山区的人,对这种环境感到很不习惯。可是,在公社的干部中却有好几位是平原地区来的,其中包括公社党委书记徐嘉荣。
徐嘉荣是五年前报名申请到高寒山区落户的。当时他是中共昭通县委的机关干部。他到高寒山区合兴乡后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上山时,山上却有些苗族人民要往山下搬。人们告诉他,平地起云雾的大山包,全年无霜期只有三个月,5月份还有霜冻,中秋就开始飞雪,不但稻谷包谷不会长,连小麦也种不成,只能种植洋芋、荞麦和燕麦等耐寒作物。他把群众的意见报告了上级党委,得到县委的指示,召开了山区的苗族代表会,经过耐心说服教育,搬家的事才停止下来。群众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但实际困难仍然存在。缺粮,是合兴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1957年5月间,还下雪下霜,粮食作物遭灾减产。徐嘉荣和当地其他干部一起,一面向上级反映,请求国家拨来五万斤口粮,一面教育群众,要自力更生,争取粮食早日自给。
合兴乡的大羊窝村边有块海子地(即洼地,下同),面积有一千来亩,四面都是高山。这块地都是油黑油黑的鸡粪土,这种土在平坝里是可以作肥料的,徐嘉荣心里忽然一动:要是把这片地开出来种庄稼,不是比山坡上的地要好得多吗?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社员后,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说:“海子地浸水,种不出庄稼。”有人提醒他:“海子地的草长得旺,开了地会影响畜牧业。”徐嘉荣考虑群众这些意见是有道理的。为了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徐嘉荣经常跑到海子地观察研究。一次,他走到海子地的一个角落上,看见有几块耕种过的地。他如获至宝似地马上去寻访耕种这几块地的社员们。这些社员告诉他,只要开沟排水,种海子地也不涝,这些地种洋芋,一亩要当山坡地两三亩。徐嘉荣问他们:“为什么过去没人开?”他们答:“开沟花工多,单干时谁也没有这个力量。”“现在行不行?”“合作社人多手众,只要有人领导搞,就能行!”徐嘉荣又调查牧场的情况,了解到在大羊窝村的二万二千五百亩土地中,有一万多亩是牧场,就是把一千来亩海子地全部开出来,对牲畜也没有多大影响。
在全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会议上,由开垦海子地的社员介绍了开海子地增产粮食的经验。大家都被增产粮食这个多年渴望激发起来了。第二年春天,当高寒山区的冰雪还没有解冻时,徐嘉荣和乡里的其他干部就带着社员来开发海子地。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徐嘉荣担任了公社党委书记,继续领着社员开海子地,在一年时间里,陆续从海子地里开垦出了上千亩肥沃的耕地,种了洋芋,每亩产量比其他山地高出一倍以上,终于结束了大山包缺粮的历史。
徐嘉荣从小生长在农村,也种过庄稼。可是,他的家乡是平坝区,与山区的条件很不相同。他上山以后,在领导生产中就为此碰了不少钉子,也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使他懂得了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自己对高寒山区的情况不熟悉,只有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向本地干部和社员学习。自此以后,徐嘉荣每逢在领导生产中碰到什么疑难,都习惯向老农请教。一次,他和社员们聊天,听到老农费明才说:“粮食倒是够了,就是钱太少。买盐打油,做双鞋子,都感到手头紧。”他一听是个问题,便问有什么好主意。有的建议:“我们这高寒山区,一无竹木,二无山货,有的是草山牧场,发展畜牧业是一宝”。有人接上来:“是呀!猪是我们山区的银皮袋,羊子就是金口袋。”经社员们这么一提,他感到过去对山区发展牲畜不够重视,便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到山上的苗、彝、汉各族农民都有饲养牲畜的习惯和经验;畜牧业收入一般要占总收入的30%左右。徐嘉荣把社员的意见和自己调查的材料提到公社党委和公社管理委员会上去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公社要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那时为了学习畜牧业方面的知识,徐嘉荣住到了养猪场,与饲养员住在一起;有时,他背个药包跟兽医当徒弟。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公社干部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向群众学习的风气。他们对畜牧业了解得愈深,领导就愈切合实际,生产效果也愈好。几年来,在全社社员和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猪、羊、牛、马增长很快,1961年底的存栏数比徐嘉荣刚上山的1957年净增了54%。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员收入,也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肥料和畜力,几年来每亩耕地的施肥量平均增加了50%左右,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61年全公社粮食产量比徐嘉荣刚上山的1957年增加了41%,由缺粮的地方变成有余粮的地方,去年向国家交售了公余粮一百多万斤。现在,社员们不再唱那支“大山包呀,……春风吹石打脑壳,夏季缺粮难过活”的老歌了,人们编了一支新的歌:“大山包呀好地方,牛马猪羊遍山岗,五谷丰登有余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