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屋顶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12
第6版()
专栏:建筑小品

屋顶的发展
蔡继沅
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袋穴形地下室,洞顶盖些树枝茅草,借以遮风蔽雨,这就是最早的屋顶。后来用树枝束成尖顶,铺抹茅草和泥土,屋顶的形式向前进了一步。
殷商时,有了青铜工具,营造的宫室规模也大了,屋顶由密排的柱子和梁椽[chuán]来支撑,屋面用烤硬的夹草泥来铺盖,这是陶瓦的前身。
战国时,屋顶已用大块陶瓦来铺盖,半圆形的瓦当上刻着精美的花纹,屋瓦上涂抹朱红的色彩,屋脊上还有叉戟[jǐ]形装饰。
中国古建筑出檐很大,主要是保护木柱子免受雨水浸腐。唐代建筑,出檐几达檐高的二分之一,气魄真够雄伟。出檐太深太垂势必影响室内采光。为了减少其间矛盾,把屋檐做成上翘,这就形成了屋顶尖陡,檐角弯翘的中国特有的曲线形屋顶。
屋顶的首要任务是防雨,防雨材料大致分为片状与整体两类。片状者有陶瓦、水泥瓦、石片、木片等,一片片若鱼鳞似覆盖。为了避免雨水灌漏,屋顶的坡度就需要陡斜。整体的屋面,没有缝隙,坡度可以较为平缓。我国华北西北等雨量较少的地区,很早就用麦秸泥、青白灰、碱土等来铺抹成又平又光的屋面。现在性能优良的防水材料,如油毛毡、防水剂、沥青油膏等的广泛采用,和坚实的钢筋混凝土作为屋面基层,都有利于平屋顶的建造。平顶以它简洁的造型,空间的节约,并提供了活动场地,受到人们的欢迎。
随着人们生产规模的扩大,娱乐集会场所的扩大,要求屋顶的跨度越来越大。于是大跨度屋顶便成为结构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从材料方面,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标号水泥代替了普通钢材、水泥和木材;结构的类型也由大梁、桁[héng]架演进到壳体、悬索等新型结构。
大梁桁架由于应力集中,受力不均等缺陷,要担负六十米以上的跨度已难以胜任。但是采用蛋壳似的壳体结构,由于它体内仅受均匀压力,跨度虽大到六十米以上,它的壳厚也只有六厘米。这不仅节约了很多材料,它那浑圆光洁的外表也是赏心悦目的。美中不足之处是弧形穹顶会造成音响上的不良效果,还有施工时耗用模板较多,都需加以改进。
还有一种利用绳索的原理组成的悬索屋顶,它的受力情况恰好与壳体相反——承受均匀的拉力,这使拉力很强的钢索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首都新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它头上那顶直径达九十四米,像个自行车轮子似的大圆顶,就是悬索屋顶与我国人民的初次见面。仅受拉力的构件在用材上是最经济的,所以这座悬索屋顶比同样大的钢网架屋顶要节省60%的钢材。
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拉力惊人的金属胡须的出现,合成材料正在按照人的意志不断地创新,悬索屋顶将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苏联在北极地区已设计“温室城市”,巨大透明的屋顶笼盖着整座城市,这真是最大的屋顶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