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金色的种子——记“解放一号”春小麦培育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19
第2版()
专栏:

金色的种子
——记“解放一号”春小麦培育经过
陈林格
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五团农场时,已经是下午了。团生产办公室李同志一再地向我提到今年二连种植的一个小麦新品种——“解放一号”春小麦长得特别好。他说:“这是师焉耆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滨草和小麦杂交培育的一个优良品种,具有抗盐碱、抗病、抗倒伏的特点,麦粒金黄透明,人们称作‘金色的种子’。”
在“解放一号”麦田里,我真正被这片广阔、黑绿得像海洋似的麦子吸引住了。整个四百七十一亩小麦,长得齐腰深,茁壮、挺拔、坚韧;每个穗上有十六至二十四个小穗,籽粒肥大而饱满。
这是多么好的小麦,有谁知道,为了培育这麦种,费了人们多少辛勤的劳动!
新的任务
1952年开春,开都河南岸荒凉的巴坦草原深处,孤零零的树立起一间用芦苇搭起的草房——这是农二师最早的一个农业试验小组的所在地。师政治部青年干事蔡康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来到了这里从事科学试验工作。他们中间,除蔡康在农学院学习过以外,其余全部是战士。
就在这年的夏季,全师种植的小麦普遍感染了锈病、黑穗病。如何培养出一个适合于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呢?任务落在这个试验小组同志们的身上。
夜,已经很深了,试验组的草房里,仍然透射出微弱的灯光。蔡康和战士们围坐在用泥土垒起的土桌旁,时而拿起一束束感染锈病的麦穗端详着,时而默默地深思。怎么办呢?能眼看着生产连年受到病害而减产吗?不,不能呵!必须选育出一个优良的品种来。大家把从新疆各地区引进的几十个春小麦品种数过来数过去,一个一个地加以反复的分析:焉耆黑芒麦丰产性能最好,地区适应性也强,但存在的严重缺点是容易染病和倒伏;新疆本地的春麦虽然抗病力强,但产量不高。如何培育出一个完全新型的品种,又该如何着手呢?人们的心里好像压了一块石头……
黑头与滨草的婚礼
那还是1950年部队进驻焉耆的初期,当蔡康看到田边、渠旁、野地上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芨芨草和滨草(一种禾本科草)时,就曾这样想过:如果小麦都能长得像芨芨草、滨草一样茁壮、坚韧、茂密,那该有多好啊!滨草和小麦能不能杂交?在小麦锈病蔓延的那些日子里,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翻腾着。当他在地里工作、劳动,看到田边茂密的滨草时,他都要认真地观察,有时拔下几株和小麦比较一番。看,它的形态和小麦多么相近呀,和小麦同样的抽穗、开花,而且时间上也是一致的。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了寻求答案,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遗传育种学”,搜集有关作物远缘杂交的资料。
小麦抽穗了,滨草很快也就要扬花了。时不待人,不能再犹豫了啊!“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持着他。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志们交谈时,有的人觉得很新鲜,很有趣;有的人则怀疑观望。师首长却大力支持他进行试验工作。
蔡康和战士们进一步研究了滨草的特性:滨草在焉耆地区繁多茂密,适应性强,具有高度抗寒、抗碱、抗病、分蘖力强、小花多、穗长、茎秆坚硬、抗倒伏等许多优点,但籽粒瘦小,还不到普通麦粒的二十分之一,无利用价值。这一弱点能不能通过杂交得到改造?试想,滨草是个很理想的“新郎”,该介绍个什么样的小麦“新娘”呢?再三挑选,他们决定用从塔城引进的黑头麦进行杂交试验。
6月,试验田的黑头小麦吐穗了,地边渠旁的滨草也扬花了。这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季节,需要抓住它!小麦原是自花授粉的作物,雌雄同花,要不让它们自交,必须将每个小穗每一朵花中的雄蕊(花药)在成熟以前除去,而雄蕊只有半个小黄米粒那么大,要用很小的镊子将每一朵花的外衣轻轻扒开,一粒一粒将雄蕊取净,然后用玻璃纸袋将整个麦穗包扎好。第二天再去采集成熟的滨草雄蕊花粉,授在去雄后的每朵花的柱头上,然后再用玻璃纸将麦穗包扎起来。整个操作过程,不能丝毫损伤柱头和子房。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人们说姑娘们绣花很仔细,可是具有雄心壮志的农垦战士,比姑娘还细心呢!
那时候,由于操作不熟练,一个人一个下午只能完成人工授粉二至三穗。整整十多天的时间,他们一共完成了四十七个黑头小麦和滨草杂交的麦穗。这时,整个杂交育种计划才算迈开了第一步。
五粒瘪麦种
一天又一天,人们盼望着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来到了。谁料,拨开麦穗一检查,空壳!没有麦粒。在四十七个杂交穗子中,只有两穗小麦结了五粒又小又瘪的畸[jī]形麦种。
也许,有人会失去信心吧?不!摆在战士们面前的虽然只是外形难看的五粒瘪麦种,但这是多么难得的远缘(属间)杂交种啊!蔡康珍珠似地保存着这五粒瘪瘦的麦种,他专门做了个袋子装起来,又做了个小木匣,锁在自己的抽屉里。第二年春天,他们选择了一小块多年生苜蓿新翻地,播下了这五粒种子。四周作了小埂,外围播上普通的麦子,层层加以保护。
十多天后,五粒种子,有三粒发芽出苗。幼苗是那样地奇特:草不像草,麦不像麦。这三个新塑造出的小生命,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好像还不太习惯这里的土壤和阳光似的,生长得很慢,看来也不健壮。是的,新生的幼苗,迫切需要人的细心抚育。蔡康和战士们在这几株麦穗身旁不知道消磨了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在严酷的烈日下,他们拔掉周围的每一棵杂草;在寂静的傍晚,他们仔细搜索着土壤中潜伏的每一个害虫。
日子在飞逝,周围的小麦抽齐了穗,但这三株小麦才分蘖,没有抽穗的迹象。多么令人发愁!好像是故意考验人们的耐心似的。又过了半个月,终于有两株各抽出了一个小小的畸形麦穗。这是真正的麦穗!另外一株,半途夭折,逐渐干枯死去。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两个一寸多长的穗子上一共收到了七粒麦种。多么艰难,一年间,五粒麦种只增殖到七粒。
1954年,他们只播了四粒种子,留下了三粒,以防万一遇到不利情况时,不至于全部损失。看来,这年出的苗生长情况有了好转,四粒种子全部出苗了,生长也比较正常,长成了七个麦穗。同志们精心护理、研究、分析、记载着植株的性状:它的茎秆坚韧、挺拔,叶面宽大,多像它的滨草父亲呀!而它的颖壳稍长、暗黑色的穗子,又多像它的塔城黑头小麦母亲呀!这年,杂交种还经住了锈病、白粉病大发生的严酷考验,在当年黑芒麦减产40%的情况下,杂交种没有受到损失。七个穗子脱粒后,有八十多粒比较饱满而健壮的种子了。创造性的工作,使人们深深体会到劳动的幸福、生活的乐趣。
突变——定型
五十多粒种子,在1955年的春天被播下了。杂交种的后代分离现象,在这年大量地出现了。真是丰富多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植株开始表现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有如鹤立鸡群似的引人注目。师首长在视察这个杂种苗圃后,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对幼龄杂品的适当锻炼,既要照顾周到,又不能娇生惯养,要培养出坚强的“性格”和高度的生命力,在对它们进行选拔和淘汰时,要加以全面分析。
又是一年过去了。1956年麦收前的田间出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突变,几乎全部杂种植株的茎部都呈草丛状,上部麦穗寥寥无几。也就是说,无效分蘖很多,有效分蘖很少。这就完全不能符合丰产性状的要求了。但是,蔡康和大部分老战士仍然没有放弃试验的念头,进一步地研究无效分蘖多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他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当年试验区麦秆蝇为害严重;二是人们对某些新品种的个性还没有摸透,水浇晚了,所以造成前期有效分蘖形成少,后期无效分蘖形成多。
以后的情况就比较顺利了。1957年抽穗后经住了大风的考验,很多品种严重倒伏,杂交种在田间却刚劲如常。1958年幼苗期又经住了零下七度的春寒考验,证明它苗期抗寒性优于其它品种。杂交种子籽粒饱满度、整齐度和品质逐年都有显著提高。金色的种子硕大整齐,千粒重稳定在五十克左右。
杂交种经历了比较长期的分离过程,通过年复一年的细致的田间选系选株和室内考察,以及初期的鉴定比产,到1958年,他们共选育出六十个优良品系,1959年又从这六十个选系中复选了八个品系,参加鉴定圃进行比较的结果,各系的单产均较对照系增产20%—33%。直到1960年这个杂交种又进行了最后的决选才告全部定型。他们将这个杂交新品种的选育经过、有关资料和种子样本,呈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治区和农垦部,受到了这些领导部门的赞扬。
(附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焉耆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大面积的“解放一号”春小麦田里进行田间观察 陈林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