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西藏东部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0
第2版()
专栏:

西藏东部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悦西
在夏收夏种刚刚结束的季节,我来到高山环抱的左贡县东坝乡。梯田从半山腰一直排到怒江边,地里已播下第二季作物,春天播的青稞小麦,抽出了颀长的穗子。一幢幢白色楼房,隐现在果树丛中。现在正是核桃、梨子、苹果和葡萄快要成熟的时候。东坝周围,都是拔海四、五千米的高山,而这块河谷平坝只有拔海二千七百米左右。我翻山的时候,还穿着毛衣,一下到江边,就只能穿汗衫了。
家家有存粮
今年,东坝乡的夏季作物又得到较好的收成,两百多户农户中,绝大多数人家的粮食收入增加了,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民主改革前,格旺村的桑玉珍家,几个装粮食的瓦罐经常是空的。去年丰收后,因为装粮食的瓦罐不够用,桑玉珍就找到乡人民政府,借了一个能盛二十多斗粮食的木箱子。最近,她的四斗二升(指同量种子播种的土地面积)水浇地又收打了三十多斗青稞,另外,还有一部分小麦和玉米。她家去年收的粮食还没吃完,今年收的粮食数量又超过了往年,她把大木箱、小瓦罐都装满了,还是有些粮食无处收藏,不得不第二次前往乡人民政府借家具。桑玉珍说:“过去,我只知道出去借粮、借钱,做梦也没有想到还会有借盛粮家具的一天!”过去的贫苦农奴阿姆,今年夏季收了一百多斗粮食,家里没有东西放,只好存放到女婿家里。
在丰收的季节里,东坝乡磨糌粑的水磨也显得更为繁忙了。散布在全乡各条河沟上的十七座水磨,不停地转动着,农民们在打下新粮以后,都想磨出一部分糌粑面尝新。在波嘎村附近的一个磨坊里,白玛德钦对我说:“民主改革前,劳动人民不管收打多少粮食,自己还是勒紧腰带,忍受高利盘剥,谁还能拿刚打下的粮食尝新呢?”
勤劳致富
对于波嘎村的登庇和曲珍来说,今年夏粮丰收,是喜上加喜,他们在开镰收割的前一天结了婚。这个新家庭有七斗五升土地,一头耕牛,一头奶牛,一头毛驴,七只羊子,还有藏犁、锄头等农具和十多棵梨、核桃、葡萄树。登庇指着一口旧铁锅告诉我,这口旧铁锅已在他岳父、岳母手里用了四十多年,老人们担心这对新婚夫妇“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地把它送给他们,让青年人知道前一辈是怎样过日子的,并且嘱咐说:“以后要好好搞生产,否则,再厚的家底也会吃光的。”为了不辜负老辈人的心意,小两口在婚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忙着下地割麦子,吃过早饭后又到互助组里干活。夏粮入仓以后,登庇爬上山岩,挖回了五驮鸽子粪,为下一步生产作好准备;曲珍也在家精选了准备冬播的几斗青稞良种。登庇领我参观了他们的小粮仓,他说:“这个小仓库能装三百多斗粮食,现在虽然还不满,有互助组的帮助,再加上我们四只劳动的手,装满它的时间不会很长的。”
在东坝乡里,老年人的干劲也是十足的。年过半百的阿哥夫妇,全家三人,过去常靠借糌粑度日。1960年,阿哥刚参加互助组的时候,就依靠互助组在山坡上开出了七块荒地,去年就在这块地上收打了八斗青稞、一百斤洋芋和两千斤南瓜。今年,他们又在这块地上收了九斗小麦,春天种的南瓜和辣椒也已开花结果。阿哥家现在有了七斗七升耕地,一头奶牛,一匹骡子,一条毛驴,并且喂了猪和鸡。今年收新粮后,一家三口人都缝了冬夏两季的新衣,还在信用社存了一百零七元。
猪鸡成群
东坝乡的每个村子,都饲养猪和鸡,农民们用这些副业生产收入换回了茶、盐、烟、布及其他生活日用品。东坝乡农民大量养猪、养鸡是从1960年开始的。据统计,这个乡现有的猪和鸡,比去年年底时,分别增加了近三倍。一个名叫大吉的农民,去年仅卖鸡卖蛋的收入就有好几十元。除了出卖和自己吃的以外,目前他家还养着五十多只鸡。他说:“一家人,只要有十多只母鸡,每年需要的茶叶、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就不成问题了。”
果树满山岗
在东坝乡的片片林丛中,除了当地原有的核桃、梨、葡萄、杏和石榴树外,还有近几年来引进的巴塘苹果、四川桔子和云南梨子等果树,了解东坝乡历史情况的人们都知道,这里虽然气候温和,适宜于各种果树生长,但在三大封建领主统治时期,多栽果树并不是一件好事。那时,种庄稼要交租,栽树要纳税,引进一个新的品种,更得先报告,后缴钱。所以群众不愿多种果树,更不愿引进优良品种的果树,原有的一些果树,也没有认真管理。民主改革后,果树为农民自己所有,人们才开始细心地经营果树了。许多人家都给每株果树挖了灌水坑,追施了肥料。今年春天,大家还对果树进行了防虫检查。据不完全统计,全乡目前约有各种果树七千株。每年仅向供销社出售的各种水果就有近四万斤,收入达四千多元。当地农民自己还酿制了不少葡萄酒。一位了解全乡情况的干部告诉记者,在去年一年中,这个乡的农民除了向供销社出售水果以外,还用水果和一部分辣椒换回了四十多头毛驴,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斯朗扎西过去是个贫苦农奴,全家九口人,现在有七株核桃和梨子树,去年用卖水果和干果的收入,每人添了一件新衣,买了一些茶盐和五斗粮食。
(附图片)
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农会主任巴桑次仁出身于农奴。他按照党的政策办事,积极带领群众搞好生产,受到群众爱戴。这是他(右)和农民在田边商量青稞的后期管理办法 新华社记者 陈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