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父子画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0
第2版()
专栏:

父子画家
最近在天津举办的老画家刘奎龄的个人画展上,有一幅画上面画着两只正在松树上闹腾的猴子,那机灵顽皮的神态,似乎可以随时跳到人们面前来;那毛茸茸的褐黄色的身体,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着。曾经有个外国代表团到天津参观,看见了这幅画,很想买回去。但是天津美术界却愿意把它当作珍品收藏起来。同一个展览室里,还陈列着一幅正在吼叫的豹子的画,这只猛兽的背景是几株疏竹,一湾溪水,颜色也很雅静。几个有经验的美术工作者看了这幅画,一致赞赏说:“简直画活了!”
这两幅画都是老画家刘奎龄和他的儿子刘继卣[yǒu]合作绘成的。观众们简直无法分清哪一部分是父亲画的,哪一部分是儿子画的。从这两幅画里不难看出,我国著名的工笔画家刘奎龄的艺术特色,已经开始被他的儿子继承下来了。
刘奎龄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国的工笔画派在古代曾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工笔画家。但自元、明、清以来,写意派画家在画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近百年来又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写意派画家,画坛更加倾向于写意手法。
刘奎龄生于清末,今年七十八岁了。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擅长于工整细致地刻画各种物象。他认为粗放简练的写意画,不能代替工细秀丽而具体的工笔画。他不顾当时画坛的偏见,坚持创作工笔画,并且打破同辈工笔画家重临摹而不重写实的清规戒律,从写生入手,追求工笔画的新的艺术境界。他和同时代有些国画家对外国绘画技法采取排斥态度不同,比较注意吸收德国油画、水彩画的技法。他还特别喜欢日本画家竹内栖凤的画。这样,他就能比同辈国画家吸收更多的营养,并且能把外国绘画技法很巧妙地融合在自己民族风格之中而不着痕迹。但尽管如此,这件事在当时的画坛上仍然被视为标新立异而遭到讥笑。
刘奎龄早年依靠卖画为生。那时他的作品构图变化不多,描绘过分拘于自然,曾被认为失之于太真,或者格调不高,被认为只能给妇女小孩作装饰品,而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他并不因此灰心,继续探索研究,到了六十岁以后,才达到他个人的艺术高峰,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自成流派。解放以后,他终于得到了画坛的重视,和写意派画家的作品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
儿子的艺术道路却比父亲顺利得多。父亲像领航员一样,随时都为儿子指出方向。
儿子的生活不如父亲那么丰富。他作画时,往往忽略了一些细小的地方,父亲便告诉他,一张成功的画,没有不重要的地方。有一次,刘继卣画了两只狼狗,一只立着,另一只刚睡醒,正在伸着舌头打哈欠。父亲说:“画得很像,可惜有个地方画错了。”儿子问错在哪里,父亲说:“狗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伸舌头,它在打哈欠的时候,舌头是卷着的。”儿子再去仔细观察,果然如此。
刘继卣随父亲学画,时间相当长。起初,给父亲作助手;后来,父子合作;再后来,父子又分工,刘继卣画走兽,父亲画花鸟。儿子比父亲幸运得多,解放以后,刘继卣到了北京,直接间接地学习了更多传统技法和外国技法,使他能在父亲的基础上又发展一步。他作画的方法比父亲简化得多,也能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画出同样工细的画。到现在为止,他已画了几百幅各种动物画。
新华社记者 林印
(附图片)
刘奎龄的女儿刘继敏(左)随父学画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