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不冻的北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1
第3版()
专栏:苏联通讯

不冻的北极
本报记者 沈一鸣
从莫斯科出发的快车载着我们一直向北奔驰,三十二小时以后,就来到了伸入北极圈内已达二百多公里的摩尔曼斯克港,这是一个在苏维埃年代成长起来的崭新的城市,通向四海的不冻港口,捕鱼业和北海航路的强大基地。
不冻的海港
现在摩尔曼斯克正是夏季,可是这种夏季简直是太名不符实了。已是6月初的天气,但是科拉湾两岸的山顶上还盖着皑皑白雪,冻成像小米粒样的雪花不时从天上撒下来,背阴的屋檐上挂着指头粗的冰凌,行人都穿着呢大衣,室内的暖气还是烧得热烘烘的。摩尔曼斯克人告诉我们,这里也有“大热天”的,不过超过二十度已是了不起了。
摩尔曼斯克的夏季是寒冷而短促的,可是它的海湾在漫长酷寒的冬季里却永远不冻。从墨西哥湾流来的最东一支暖流把赤道附近的温水带到了这里,使得这个处于几近北纬七十度的海湾和沿摩尔曼斯克一带的巴伦支海终年不冻。在严冬的季节里,这里可以看到一种奇妙的景象:气温是零下二、三十度,可是海湾总是热气腾腾的,一层白漫漫的水蒸汽像一块轻纱在水面上漂荡不散,这是因为受着暖流影响的海水同水面气温相差太悬殊而出现的现象。正是这股暖流使得摩尔曼斯克成为北极圈内一个终年不冻的港口,人们就把它叫作“不冻的北极”。据当地的老居民告诉我们,只有在1940年的冬天,气温曾一度下降到零下四十度,才使海湾封冻了很短一个时期,这是三十年来仅有的一次。
苏联人民就利用了摩尔曼斯克的这一地理上的特点,来充分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使它成为北海航路和征服北极的重要基地。现在每年都有成百艘本国和外国的商船经过这里,把进口或出口的货物运到各地。摩尔曼斯克港每年的航运量已增加为1930年的四十倍。这里也是北海航路的起点站,船只从这里出发经过一连串严寒的海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底夫海,东西伯利亚海直到苏联东端的楚克奇海,把苏联的欧洲部分和远东部分联接起来,“列宁号”原子破冰船每年夏秋之交都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去千里冰封的北海航路上作开路先锋。
从摩尔曼斯克乘船经过巴伦支海可以到达世界各地,但最近的去处是北极。近几十年来,摩尔曼斯克在勘探北极的科学研究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极昼的景色
我们到摩尔曼斯克访问时正遇上北极昼期间。这时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没有一个不被奇妙的北极昼的景色所吸引的。每年从5月21日起到7月22日止,在摩尔曼斯克地区,由于地球地轴的倾斜及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每天二十四小时始终都是白天。要是碰上晴天,即使是午夜时刻也是阳光灿灿的。如果说,摩尔曼斯克一年中有一连四个多月的漫长黑暗的北极夜有些使人难熬,那么现在整整两个月的北极昼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为了领略一下北极昼的景色,我们特地在深夜时刻在摩尔曼斯克街头作了一次愉快的漫游。我们沿着科拉湾畔的列宁大街信步走去,这时已近深夜一时,天空一点暮色也没有,跟大白天一样明朗。
这时,这一个二十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商店都关着门,大街是空荡荡的,人们都在安睡,这种情景给人以一种奇异的感觉。只有科拉湾上雪白的海鸥还在贴水飞翔,出航和归来的船只的汽笛声偶尔冲破这宁静的深夜的天空。
我们所经过的街上路灯都是通夜不亮的,汽车前的照明灯在北极昼期间也暂时失去了作用。许多住宅的窗户上都低垂着深色的窗帷,这是人们专用来遮挡光线的。我们乘坐的摩尔曼斯克铁路上的卧车也都备有深蓝色窗帘,据说也是为此而设的。
年轻的城市
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也是世界最北的一个大港,现在的人口达二十五万人。这个城市总共才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几乎是同苏维埃政权同时成长起来的。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告诉我们,俄罗斯商人早在十六、七世纪时就已在摩尔曼斯克附近地方同外国人做生意,但它一直没有受到沙俄当局应有的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才刺激了沙皇政府,决定开发这个不冻港。为了开发这个港口和把它同俄罗斯腹地联系起来,沙皇政府曾征用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现在从列宁格勒通到摩尔曼斯克的全长一千四百多公里的铁路就是当时修筑起来的。我们在参观摩尔曼斯克的一个博物馆时得知,当时的中国劳工也参加了这条铁路的建设,博物馆的墙上挂着一张相片,上面是一批中国工人拿着极原始的工具在筑路时的情形。从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铁路的艰苦程度。1916年当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的港口被暂时封锁时,沙俄就已利用摩尔曼斯克的港口和这条世界上最北的铁路同它当时的盟国英、法和美国保持联系。
现在的摩尔曼斯克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已是一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化大港和发达的捕鱼业中心。摩尔曼斯克市苏维埃主席莫辛在接见我们时介绍说,摩尔曼斯克是科拉半岛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现在的人口比卫国战争前增加了一倍多。居民大部分是渔业工人和海员。城市主要部分建立在科拉湾的东岸,西岸的建设刚开始不久。在国内战争期间美英法等武装干涉者给摩尔曼斯克造成了巨大损失,枪杀了成千无辜人民。在卫国战争年代,城市又遭受过希特勒空军的野蛮轰炸,全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争结束后,城市不但很快恢复起来,而且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有两个现代化的航港,许多鱼类加工厂和轮船修理厂。全城有许多科学研究所和学校,还有三个剧院,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由工人和海员自演自看的人民音乐戏剧院。
巨大的渔业中心
摩尔曼斯克是苏联高度工业化的渔业基地。全苏约四分之一的鱼产品都是这里供应的。一年四季都有强大的曳网船队从这里出海捕鱼,然后满载归港。这些曳网船都有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它们捕捉到鱼之后不必忙着回港,直接就可以放入船内的冷藏库或送入船内的车间进行加工或装成罐头,所以人们都把这种曳网船叫做“浮动的工厂”。一艘较大的曳网船可以在离基地数千公里以外连续工作六、七十昼夜。捕鱼船队的活动范围西起北大西洋,东抵加拿大北部沿岸地区。我们参观了一条“卫星号”曳网船,这条现代化的捕鱼船有二千四百马力,在海上捕捉到鱼后,可直接在船上加工,一次航行四十五昼夜,每昼夜可产四十多吨鱼产品。
摩尔曼斯克沿岸的鱼产是十分丰富的,单是鲱鱼就有摩尔曼斯克的,白海的和“北极大鲱鱼”等好几种,此外还有鲈鱼、鳘鱼、狼鱼、鳕鱼等。但捕鱼人最高兴的是捕捉到鲽鱼,这种鱼大的有时一条就达三百多公斤,肉嫩味美。据当地渔民说,北海上经常可捕到鲨鱼。有一次“马克耶夫卡”号曳网船在北纬七十九度的海面上在几天之内就捕获了约六十条鲨鱼。
我们还参观了摩尔曼斯克鱼类联合企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加工企业之一,拥有八千多名职工,年产数十万公担鱼品,近年来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产量和品种每年都有所增加。
现在摩尔曼斯克每年为国家提供六百五十万公担鱼产品,这比法国一年所生产的鱼还多。在捕鱼繁忙的季节里,一天从摩尔曼斯克运出的鱼产品就达一百多车皮,供应苏联各地市场需要。(附图片)
摩尔曼斯克列宁大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