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论节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1
第5版()
专栏:

论节约
陆迅 李云

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和任何企业里,都要讲究节约,即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尽可能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办更多、更好的事情。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整个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为节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一切地区、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生产和建设都是按照统一的计划来进行的,这就有可能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论数量、质量和品种都符合整个社会的需要;也可能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既符合整个社会的需要,又能从一定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可能条件出发,从而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极大的浪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文化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也是有计划发展的,这就有可能使这些事业的发展与当前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相适应,有可能消除一切非生产的社会事业脱离当前的经济条件、盲目发展而造成的浪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之一,是社会主义的节约,是整个社会的节约。
经济计划是人们制订的。由于人们对经济的具体情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掌握和利用的程度不同,制定出来的计划,也就有比较正确和比较不正确的区别。计划制定的正确与否,对节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所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是符合当前的具体经济状况,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实事求是的计划,就有可能实现最大的节约;反之,就会带来巨大的浪费。计划所造成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所造成的浪费也将是最大的浪费。
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把客观规律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结合起来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制定计划时,既要十分清楚地了解各部门、各地区、各方面的需要,又要十分清楚地了解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等等各种现实的可能条件,把需要与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为了清楚地了解这些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就要对现实的经济状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作各种计算和统计工作。正确的计划,必须是既照顾到需要,又从客观的可能条件出发,即从现实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条件出发的。只有这样的计划,才是实事求是的计划,才有可能实现最大的节约。只看到需要而没有从客观可能条件出发而制定的计划,必然会落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和浪费。
正确地制定计划,应当是既安排好当前的任务,又考虑到长远的任务,把当前任务同长远任务正确地结合起来。当前任务是为了保证短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的,长远任务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的。当前任务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当前的具体任务的完成,就不可能满足当前国民经济的各种迫切需要,更不可能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远景。长远任务是全体人民最大的利益,没有长远任务,当前任务将是盲目的。而没有当前具体任务的完成,美好的远景也只能是一个空想。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应当瞻前顾后,把当前任务同长远任务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的和季度的计划,并为逐步实现长远计划创造必要的条件。社会主义的节约原则,正是要求以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好地满足当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求当前还能够节约出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满足今后的、长远的需要。
留有必要的后备,对于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既定计划有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地方,常常会出现薄弱部门或薄弱环节。及时调整不完全符合实际的计划,加强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是顺利执行计划和实现节约的重要保证。而调整计划,加强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后备。有了后备,还可以解决由于某些意外原因而发生的计划执行中的困难。一定的后备是非常必要的,后备要在制定计划之初就给以安排,这就要求计划留有余地,不能“满打满算”,不能把一切任务打得过紧,不能把计划指标定得过高。
正确地制定计划,最重要的是安排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生产和建设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经济建设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各个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安排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要求包括工业在内的一切生产部门、建设单位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应当从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出发,考虑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商品粮食、多少工业原料、多大市场和多少劳动力。换句话说,一切社会主义事业都不能脱离农业所能提供的这些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①。“社会用来生产小麦和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愈少,用来进行其他的生产——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愈多。”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重工业为一切生产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改造的物质条件;轻工业主要供应着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工业品,并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积累。正因为这样,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是农业生产还很落后,还基本上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还不能抵抗住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制定国民经济计划首先要从农业的现状出发,来安排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等事业。只有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巩固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工业、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等等事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业是首位”,应当依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只有这样来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才是正确的计划,才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的节约。
制定计划只是计划工作的开始,正确的计划要通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正确执行,才能最终地实现。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要求一切地区、一切部门、一切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服从国家计划的领导,遵照国家统一的计划进行工作,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完成国家的计划任务。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计划工作,把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组织成为“全国一盘棋”。计划工作的这种集中统一的性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从全局出发,按照计划规定使用人力、物力和资金,全面完成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和成本等任务。只有这样正确地执行计划,才可以保证国家计划的顺利完成,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的节约。由此可见,正确地制定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同实现社会节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密切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列宁说过:“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③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社会产品都是由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了一定的劳动力,即耗费了一定的活劳动,而且还耗费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即耗费了一定的物化劳动。节约,归根到底是人们劳动的节约,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即人力、物力和资金的节约。劳动耗费的多少,最终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所以,节约也就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不论是个人或是社会,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节约了,就可以用同样的时间生产更多的同一种产品,或者用更多的时间去生产别的产品,或从事其他的事情;而生活上的消费节约了,也就等于用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从而节约了生产这种产品的时间。因此,一切节约都要取决于生产的节约,一切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马克思说过:“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每个人应当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对他的活动的各种要求,同样的,社会也应当适当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达到那种适应于它的整个要求的生产。因此,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经济规律。”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所揭示的节约时间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要求:第一,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中,在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基本建设等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和其他社会事业中,必须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即有计划地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第二,上述一切部门都要节约时间,即节约人力、物力和资金。
节约时间,节约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建设事业,除了需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物力和资金,需要有积累。社会主义的积累是依靠内部积累的,而节约则是积累的重要源泉。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和需要在一定时期总是有矛盾的,总会有某些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当时的需要。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扩大再生产的途径,发展那些不能满足需要的生产。另外,也可以通过节约的途径,以现有的产品首先满足最必需的需要,同时提倡对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产品实行节约。实践证明,节约对于解决一定时期某些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足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过节约,可以建立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后备力量,用以保证特殊情况(如战争、灾荒等)下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所揭示的节约时间的规律,获得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场所。这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的根本改变,他们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发挥;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还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及其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有这一切,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实现节约,为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一切人力、物力和资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事业中,需要很好地认识和利用节约劳动时间这一“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尽可能地从各方面节约劳动时间,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节约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又包括非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而生产领域中的节约是最重要的节约。同时,从整个社会来考察,节约与增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切方面的节约都可以转化为增加生产。
生产过程是社会产品的直接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着最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是极大的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极大的浪费。同时,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这就意味着生产同量的社会产品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减少了,这就可以用同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生产更多的产品,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也可以把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用来发展其他的生产。在这里,节约直接意味着生产的增加。
国家管理和文化教育事业中的节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生产管理机构、各级行政机构、各种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文化部门等的设立,是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所必要的。这些机构和部门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在考虑设立这些机构和部门的时候,应当使它们的数量和规模适合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当前国民经济的状况,尽可能地厉行节约。因为这些机构和部门节约了(虽然并不直接增加社会的物质产品),就可以减少社会的一部分非生产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耗费,可以把节约出来的非生产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转入生产部门,用来发展社会生产。
生活方面的节约对于增加社会生产也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国家要拨出一定量的国民收入用于劳动人民生活方面的支出,这部分支出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分配给劳动者,劳动者用来维持和改善自己及其家属的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实行节约,意味着劳动者用所得到的收入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还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节省下来,存入国家银行或信用合作社。这种节约存款,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用来解决某些临时性的或特殊的需要;对于国家和集体来说,在存入期间,可以转投入生产领域。社会主义国家和各种集体组织,每年还要从国民收入中拨出一定的部分来设置社会消费基金,用来举办各种集体的生活福利事业,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之一。但是,用于社会消费方面的支出必须适当,并且要力求节约。从而,国家和集体组织可以把节约下来的一部分社会消费基金转投入生产领域。应当看到,不论个人消费或者集体消费,最终都要转化为各种社会产品的消费。生活消费上的节约,最终都要表现为各种社会产品的节约。例如,生活用的煤炭或木材节约了,就可以把这部分节约下来的煤炭或木材转用于生产领域;又如某种暂时供应不足的生活用品的消费节约了,就可以适当减轻对这个生产部门的压力。由此可见,生活上的节约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与生产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是多方面的,是全面的、整个社会的节约。只有这种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才是彻底的节约。毛泽东同志说过:节约必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认真地推行”,“在一般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中认真地推行”,“在全国各方面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⑤

生产中的节约是最重要的节约。为了在生产中很好地实现节约,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较详细地探讨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社会主义企业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集中多数劳动者在一起进行生产的现代化的集体生产单位。在集体生产中,每一个劳动者的行动,都是他所属的集体的联合行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行动都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制约的,这就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实行严密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得好,就有可能全面地完成国家的计划,就有可能在生产中节省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企业管理得不好,就有可能完不成国家计划并造成浪费。因此,为了实现生产上的节约,就要相应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很好地发扬,是决定企业生产好坏的重要因素。为了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以及职工群众之间的关系。
第二,建立和健全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由于社会主义企业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生产过程极其复杂。为了把复杂的生产过程组织得好,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责任制度和各种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工艺规程。同时,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这些制度和规程就要有相应的改进。
第三,加强经济核算是改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生产中贯彻节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法。社会主义生产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它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核算,即要求实行经济核算。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资金,做到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在生产中就需要精打细算,尽可能节约地利用劳动力、原料、材料和设备,节约资金,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地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生产中节约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家知道,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愈多,劳动生产率就愈高;反之,就愈低。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的产量,或是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能够节约产品生产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因此,为了实现生产中的节约,每个企业都应当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在生产中贯彻节约的原则,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应当完成国家计划中的产量指标,同时还应当完成品种和质量指标,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品种和质量的产品,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需要。如果某些产品的数量很多,而品种不全,就会带来一部分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或一时不需要,而另外一些需要的产品却没有,这就会造成由于一部分产品的积压而影响到生产资金的积压。如果某种产品有了一定的数量和品种,而产品质量差,不合规格,就会影响到这种产品的使用价值。一种产品不能使用或缩短了使用期限,就会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对生产这种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浪费。
建立和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对于在生产中实现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生产是很复杂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等方面的原因,也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和协作的关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企图自己完全解决自己的一切需要,是不经济的、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建立和加强同其他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协作是一种动员内部资源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企业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对某些企业来说,就能够充分地利用它们的生产能力,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生产出数量多、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说,由于它们在生产中所需要的某些产品可以从别的企业取得,而不用自己分散力量,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勉强去生产,它们就可以集中力量生产它们的专业产品。建立和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使各类企业都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更好地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和实现节约。
生产和流通是密切联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大部分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都需要进入流通过程。在流通领域中,国家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设置了各种机构。在流通领域中,也应当很好地贯彻节约原则。流通领域虽然不直接生产产品,但是,流通领域节约了,可以把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生产领域。同时,在流通领域中,大量的资金采取商品的形态,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资金与商品同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商品很快地销售了,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资金就会回转到生产过程,重新发挥生产资金的职能。因此,合理地组织商品的流通,加速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金的周转,是在流通中实行节约原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流通领域中,为了合理地组织商品流通,应当有一定的商品储备。但是,商品储备必须恰当。如果储备过大,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也会引起一些附加的支出;商品储藏过多过久,还会造成商品的耗损,这一切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勤俭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说:“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⑥又说:“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⑦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必须执行勤俭建国的方针,即节约的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尽快地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这是全体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全党全民的伟大的任务。但是,实现这项任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艰巨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在建设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进行巨大的建设,又要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需要全体人民作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因此,节约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些暂时困难的临时措施,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节约工作做好了,就可为国家节省出大量的生产建设资金,还能够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对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①《资本论》,第3卷,第1025页。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一《货币论》。转引自《论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第18页。
④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一《货币论》。转引自《论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⑥《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
⑦《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