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苏式”——看苏州市工艺美术展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1
第6版()
专栏:

“苏式”
——看苏州市工艺美术展览
魏沫
北京团城正在举行苏州工艺品展览,展览品包括苏绣、红木小件、民族乐器、玉石雕刻、扇子、苏裱、国画颜料等共一千余件。不少作品都有当地传统特点。有的冠有“苏”字,如苏绣、苏裱、苏班笛等;有的没有这帽子,却也驰名遐迩[xiá-ěr],如苏州戏装。据说,近几年来,戏装供应了全国一千四百多个剧团。不管有无“苏”字,反正“苏式”云云,已形成了一个概念,它包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人民的风俗性格等等意味在内。
红木小件近年来似乎没有苏绣那样出名。但它的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它的美学价值,不容忽视。苏州红木器具,有家具和小件两大类。苏式家具,早在明代就著名了。造形精雅、琢磨细致、色泽光润、美观耐用,是其特点。也许由于运输不便,没有看到多少大件的家具,但红木小件中已经包括了一些具体而微的几案架橱之类,大体上可以窥见一些苏式家具的风格。朴素和精巧相结合,整齐和变化相调济,全体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独特性格。一只茶几,四条腿,上面一块四方平板,下脚四根横档。它的装饰仅仅在于每根长方木条上有一道滚边的凹线。而使四条腿的直线的单调,得到解救的,只是略微地作了一下内向的屈折。如果可以打个比方,它就像戏里面角色所用的台词,十分精炼一样。一对香红木什景板书架也是这样,是一些线和面的变化搭配。使全部直线发生了变化的,是一二处弯曲的如意形卷头;使纵面和横面不致重复的是将纵面镂空,即所谓什景板,作各种瓶壶碗形等简单图案,而这些图案仍是又有变化又是一致的。整个结构产生一种单纯朴素,玲珑剔透的感觉。那只玻璃柜子也具有类似的效果。
我很喜爱一只椭圆形的配座的式样,它的特点是采用方形的棱角,而不是圆形的,给人一种朴实、稳重、敦厚的感觉,略有一些装饰,但没有纤巧庸俗的弊病。此外,像英木制嵌银丝的盘、匣,紫檀嵌银丝的笔海,七巧几,双弯双层小书卷几等,都是精品。银丝嵌成的画面,无论是仕女、山水、图案,都以准确、简练、鲜明胜。笔海上刻的一幅亭台园林图,充分发挥了嵌银丝的美感,银色之外,还用金色的屋顶和栏杆,以及金色的荷花来抢色,显得格外好看,但用得有分寸,并没有过度,不致流于庸俗。从笔墨看,这幅图的绘画本身也是好的。
苏绣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次展览,包罗了各种传统的和解放后新发展起来的针法,如:散套绣、双面绣、乱针绣、打点绣、借色绣、虚实绣、发绣等。
任何一个观众,当他看到那些姿态不一、毛色细致、眼珠灵活、动作活泼的小猫,是不会不产生喜爱惊异之情的。还有那些明艳秀丽的花鸟虫鱼,花瓣、鸟翅、鱼尾、虫身,闪闪发光,并有立体感。还有那幅白孔雀,作者匠心独运,将孔雀绣成通体雪白,只有头上一撮翠羽,背景的石头作鲜红色,配以墨竹。设色大胆新颖。孔雀的羽毛生动真实,可谓尽了刺绣的能事。
七十八岁的刺绣老艺人金静芬仍能从事于工笔的仕女,她的作品具有传统的特色。许多后辈的艺人,既承传统,又有发展,针法有新创,工具辟蹊[xī]径,如绒线绣等。有的像木刻彩色水印画,有的像油画,有的像中国水墨画,有的像木刻绣像,各具吸引人的特色。但是我有一偏见,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我觉得刺绣而模仿绘画,总是只能作为一格,不能作为整个努力的方向。因为不管学得多么像,毕竟受刺绣工具本身的限制,总不会超过绘画。近似水墨画的刺绣,超不过水墨画;近似油画的刺绣也总不及油画好。刺绣应该有刺绣的特点,与其他美术不同的特点。正需要在这不同处,与其它美术争奇斗艳,独树一帜。话要说回来,尽管有此想法,我仍欣赏那些像吴作人油画原作的《齐白石像》、吴凡木刻原作的《蒲公英》、李琦中国画原作的《主席走遍全国》……以及酷肖木刻水印古画的《黄鹤楼》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等,作者的功力是很深的。
在雕刻方面,我还要推荐那个象牙平刻蝶恋花图插屏,作者古朴地刻出了毛主席的词意,人物形象,月面阴影,都很生动。
展览品种繁多,不能一一谈到,难免有凭个人爱好信口评论之处,还是观众自己去看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