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细心地培育新的一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3
第2版()
专栏:

细心地培育新的一代
新华社记者 张丽君
暑假中的一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陶淑范和教师们一起,交谈一年来的教学心得。他们之中有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老教师,也有不久前才踏上这个岗位的青年教师。
这些儿童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年累月所苦心考虑的,总是希望尽量让孩子们多学一点,并且能够学得扎实巩固。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为了教好每一堂课,为了培育祖国的未来,青年教师们是怎样虚心地从老教师那里吸取营养,而老年教师们又是怎样不倦地用自己的心血来哺育年轻的一代。
把课文讲活
《春》这一课,讲的是“五四”时代老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青年教师阎嘉浦初读时,觉得其中既没有故事情节,又没有人物,自己的感受不深。怎么教好这一课呢?他正在发愁。富有文学修养的老教师单权了解他的心情以后,告诉他:这篇散文虽然没有着重写人,写人的对话,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去咀嚼,你可以感觉到它写得有声有色,甚至有味。经过单权的帮助,阎嘉浦就慢慢地领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色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曲美妙的乐章。
上这一课的时候,阎嘉浦先把自己的感受向学生们描述了一番,然后,有节奏地朗读了一遍课文。孩子们受到感染了,都屏息谛听。他的朗读声刚一停止,学生们像松了一口气似地发出赞叹声。接着他又逐段分析课文的内容。最后,他在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时,又学习单权的办法在黑板上画了一朵有四个花瓣的花:花心示意主题“春”,围绕着花心的是描写草、花、风、雨的四个花瓣。他把全篇的主题归结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句话上,告诉学生:春天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有的是希望,应该珍惜这样的大好时光。
学生们因为听讲时,都那么全神贯注,所以等这篇课文讲完,很多人已经熟记,有的甚至能够背诵了。
阎嘉浦从这一课又联想到前后好几篇课文里都有写情写景的地方,可是作者的寓意却不一样。如果能把课文中互有联系的内容加以对比分析,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他的想法得到单权的支持,并且在备课中不止一次地得到单权的帮助,使他能够把课文分析得更好。譬如在讲述《玉门速写》这一课时,他突出地强调了在那里虽然没有大自然的春天,但作者歌颂了人们在劳动中创造春天的主题。他的这种分析,果然使学生听得十分有味,既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而且理解力和联想力也更加提高了。
从已知到未知
老教师关敏卿讲算术课时,青年教师常宝琴总去旁听。每天听两节课,连听了两个多月。她觉得一堂堂课都顺利地过去了,似乎这一套教学方法不难掌握。一年前,她在北京西城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就最喜欢数学,所以她想,教算术大概是挺容易的。
第一次上台讲课,常宝琴心里一点也不害怕。这一堂课是给六年级一班讲“分数乘以分数”。她学习关敏卿老师利用小黑板的办法,当讲到三分之一乘以五分之一的时候,便取出写着这个题目的小黑板来示意:黑板上画着一个长方形,被横分成三个等分,又被竖分成五个等分,取其中的一格,正好是十五分之一。从图的直观引导出分数乘以分数的方法,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接着,她又取出另一块小黑板,讲三分之二乘以五分之一的道理。这时,学生们从上述例子已经可以推论出结果来,因此有些漫不经心,在课堂上有削铅笔的,有交头接耳的,有翻书的,精力不那么集中了。
这一堂课下来,常宝琴一点也不摸底,到底学生听进去了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又怎么样?她冷静地考虑了一番,想起关敏卿往往把每堂课的内容分成许多小题。在讲课时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有的回答得好的,她就重复叙述一遍,使其余的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回答错了的,她就连续问一些“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每堂课教师讲话不多,却处处表现了主导作用,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交流。
“这不怨学生”,常宝琴心里想:“是我没给学生动脑筋的机会。”
从此,常宝琴就更加注意听关敏卿讲课,并且仔细琢磨关敏卿的教学特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她听了一百多节课。关敏卿也定期帮助她分析课文,并且把重点放在指导她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把每堂课讲深讲透这两个方面。
本来,算术知识中从已知部分到未知部分都是衔接得非常紧密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领域中去。常宝琴从听课中逐渐体会到关敏卿的这个教学特点。“圆面积”这一堂课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关敏卿一上课就先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各种面积求法都复习一遍。然后把一个被等分成十六块(其中一块还对分成两半)的圆柱作为教具展示在学生面前,圆面积部分朝着学生。接着,把系着圆柱的绳子一松,分成了十七块三角形木块。她又把这些木块中的一半和另一半对插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学生们一目了然,这个长方形是圆面积变成的,它的面积应该和圆面积相等。而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自然圆面积的求法就可以从中蜕化出来了。原来,关敏卿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从已知来推论未知,不仅懂得各种面积的求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由于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因此对数学公式也就记得更加牢固。
这堂课给予常宝琴的启发是,讲课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系统性,她从此越发感到改进教学方法是没有止境的。
体育课的目的性
孩子们非常喜欢体育课,不过,他们往往从好玩出发。一个体育教师如果对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就会达不到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性情的目的。最初青年教师蒋美钰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在向老教师王佩玮请教时,“玩儿”的字眼也常常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王佩玮常常对她提出意见。
给蒋美钰的教学工作担任指导的王佩玮老师,每次上二年级体育课,都要捎带着观察一下蒋美钰和她的学生在操场上另一端的动静。有一天上课以后,王佩玮有点纳闷:往日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怎么今天静得鸦雀无声?她忍不住走过那边去看看。原来,四十分钟一节课快过去了,孩子们还在蒋美钰的指导下走平衡木,蒋美钰把自己在师范学校里学的一套搬来要求孩子们。本来,这节课应该进行三个项目:平衡木、投掷、接力。结果,一个项目也没有做完。王佩玮走过来,一面安定蒋美钰的情绪,一面向她指出:对二年级的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要求,只要他们能够两手平举,比较自然而又平稳地从平衡木上走下来,就能培养他们的机智、勇敢的精神和锻炼敏捷动作的本领。
王佩玮把自己的下一节体育课也让给蒋美钰去上,使她多一次实践的机会,自己站在一旁掐算着时间。一上课,蒋美钰根据王佩玮的意见,把平衡木比喻作独木桥,给孩子们编了一个过独木桥去收麦的故事。孩子们想像着是去参加麦收劳动,特别高兴。所以走在平衡木上轻松而愉快,却又特别谨慎小心,唯恐掉进“河”里去。全班四十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顺利地走过去了,前后两遍,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这样,孩子们做得有趣,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本报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