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喜见银花添新枝——看彩色立体声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3
第6版()
专栏:影评

喜见银花添新枝
——看彩色立体声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边善基
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的上映,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欣赏乐趣。本来,银幕上的画面总是由上、下、左、右四个方面构成的,而现在立体电影却增加了前、后两个方面,因此使这个视野无限广阔的银幕画面,造成了强烈的透视感和逼真感。立体故事片还要求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也就是说,根据立体电影的特点,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魔术师的奇遇》是达到了这些要求的。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老魔术师,在反动统治时期,因受迫害而离开祖国二十五年后,他从国外回来寻找儿子。最后,几经周折,父子团圆。作者在写这个题材时,由于人物选得好,环境择得宜,使人看后,还是感到颇有新意。比如人物选的是,流浪江湖的老魔术师和解放后的公共汽车售票员,环境择的是,解放前后上海最有变化的闵行地区。这样,当影片的人物创造与立体电影的特点相结合时,戏的新意就出来了。一连串喜剧情节,就是在这些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人物之间展开的。而人物之间的“离而复合”的喜气洋洋的故事,又都是围绕着这个特定环境而蜿蜒舒伸。于是观众随着情节的进展,情不自禁地跟着主人公的脚步,“置身其中”的“游览”了美丽的上海城市。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观众与主人公的命运共呼吸。它使人感到了我们生活的可爱。
《魔术师的奇遇》的构思巧妙,在于人物与环境的严密结合上。戏中一切环境的介绍,都是围绕着老魔术师“寻儿”的这个贯串动作出现的。无论是闵行、人民大道、杂技团,还是公社、摄影棚、外滩,可以说每个场景都有着魔术师“寻儿”的足迹。尽管场景几次辗转,但并没有使戏分散。显然,如果艺术家不在事先有所筹谋和安排的话,那是决难收到这个“立体”的戏剧效果的。我们还可看到,导演为了让观众在带上“偏光镜”看电影时,不致过分疲劳,同时又根据放映机“换片”的需要,因此又巧妙地把“休息”结合到剧情里去。这个“休息”的结合,确是体现了导演的苦心经营和艺术巧思。就戏来说,也正由此引出了一段全剧最有喜剧色彩的高潮。摄影棚在拍戏。拍的是,儿子找父亲。老魔术师来到摄影棚,他是戏外的父亲找儿子。结果,一场误会,假戏成真。摄影棚乱成一团,急得导演连呼“休息”。于是影片也就此暂告休息。此时休息,对情节进展来说,刚好告一段落,为接下来魔术师准备转道广州的情节作了转折性的伏笔。而对“写人”来说,它的“误会”,恰好加深了主人公“思儿心切”的描绘。这一出“摄影场里的笑话”,实在闹得有意思。
影片几位演员的表演着实出色。如陈强的老魔术师,韩非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即魔术师的儿子阿毛),以及程之的王小六子等,都演来浑朴自然,极为称职。尤其是陈强的老魔术师,他在很多动作的设计里,总是淡淡地流露出一种自己的职业特征。比如他刚一出场,在火车上摸出木梳的梳头动作,以及平时待人接物,常以右手向前胸一按,微微弯腰鞠躬的行礼如仪,都让人感到非常亲切、熟识。一眼望去,活像一位很讲究风度仪表的老魔术家在向观众颔首微笑频频答礼。另外,他在公社和摄影棚里几次寻儿的几种不同表情,也是演来各有层次,恰到好处。他见“老阿毛”时的捧腹大笑,见“女阿毛”时的莞[wǎn]尔一笑,以及到摄影棚遇见第三个阿毛时,由于对方年龄、性别和所处的“寻父”情境,刚与自己追求的设想吻合,因此他不问情由,满怀感触地向摄影棚跑去。这里演员越是“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表演,也就越引起观众在笑声里对人物的惋惜和同情。陈强不瘟不火的表演把这位善良的饱受风霜的老魔术师演活了。
我觉得,影片在剧本创作方面,如何选择些显而易见和最便于立体电影表现的细节,来加强人物性格的刻划,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要是影片在写魔术师的寻儿过程中,能再多用些篇幅,多选择些细节去适当的突出一下他以“老眼光看新事物”的处世态度,也许会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的。又如对演员的创造来说,又怎样多用一些夸张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去适应立体电影由于影像缩小,不易把演员细致表情表现出来的局限,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钻研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