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提倡讲普通话的“正音咀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6
第6版()
专栏:书林

提倡讲普通话的“正音咀华”
路工
“正音咀华”是最早推行普通话的一本书,作者莎彝尊,是一位满族人。他原籍长白,在咸丰年间住在北京,当教书先生。鸦片战争之后,南北交通逐渐发达,省会繁荣,许多人都讲求官话。他所谓“正音”,当时也称“官话”,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正音咀华”分四卷,清咸丰癸丑年(一八五三)刊本,文字通俗易懂。卷一是“字母切韵要法”。开头用一首歌诀:
乡谈岂但分南北,每郡乡邻便不同。
由此故教音韵证,不固指示甚难明。
接着是“分八音法”、“分四声法”的歌诀。作者把土音(北京话)同正音(普通话)作了音韵上的辨别,用千字文作了同音汇注。卷二是实例,是普通话的会话例子。卷三,从天文、时令到禽兽、虫鱼,用普通话和土音(北京话)作了对照。卷四是“话章”,用口语翻译了“论语”、“孟子”等一部分章节。例如“论语”中“孔子曰益者三友”一章,译文是:
“孔夫子的意思说,一个人出来相与朋友,总要带双眼睛,有益于我的有三样,有损于我的有三样。哪三样是有益的呢?一样是正直的人,你就有点儿错,他必然开导你,口乎不肯护短的。一样是老实的人,他总不说句撒谎的话,不干件荒唐的事。一样是有见识的人,通今博古,所有什么事情,没有不考究的。……”
这是百年前将古文译成的语文,举这个例子,可以追溯我国资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源流。作者不仅将古文译成语文,而且认为他的翻译“较之各家书说,大相径庭”。有什么“大相径庭”之处呢,就是作者用口语翻译了“欲令人人皆晓”,而且证明“正音之用,无乎不可也”。这就是说可以用文字将普通语写下来,也就是文章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