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精心安排 各得其所——访凉水公社石砄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7
第2版()
专栏:

精心安排 各得其所
——访凉水公社石砄大队
本报记者 陈泊微
在长白山区,吉林省辑安县凉水公社石砄大队,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农民种粮食,养牲口,养羊,养猪,养蚕,捕鱼,培植人参,样样都经营得不错。去年这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八万七千五百斤,按总农户九十八户平均计算,每户交售近两千斤、每人交售三百五十斤,是全公社中按人口平均计算交售粮食最多的一个大队。在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以后,社员消费用粮和牲畜饲料仍相当充裕。去年全大队向国家出售肥猪七十头,平均每两户出售一点四头。据今年6月中旬统计,全大队公私养猪已达二百二十七头,平均每户二点三头。养羊一百六十五只,平均每户一点六只。
这个大队,为什么能经营得这样好?考察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大队在领导生产当中力求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通过细致的安排,正确地处理各种生产事业之间、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看农副业关系。他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始终坚持这样一条方针: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在计划安排上、在日常生产活动中,总是首先把粮食生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大队长盛玉贵说:“搞多种经营,首先得把地种好。我们搞别的生产,都舍不得占好地。我们把桑树栽在濠沟边和地边,苹果树栽在山坡上,线麻种在江边‘水没地’(雨季被江水淹没的地)上。”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来,耕地面积一直比较稳定,粮食生产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
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这个大队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和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大队长说:“多种经营发展起来,浑身血脉都活啦!”
最大的副业是养猪。养猪业给生产队和社员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去年全大队光卖肥猪的收入就有五千五百元,平均每个农户五十六元。养猪最多的第一生产队,现在平均每户养猪三点六头,去年还向外边买进一部分小猪;今年自己繁殖的小猪大大增加。据这个队的队长表示:他们队的小猪眼看就要达到饱和状态,再繁殖就可以供应外地了。除了养猪以外,各队养牛、养羊、捕鱼、养蚕的收益都相当可观。
今年很多社员家里养了桑蚕。采桑叶往往要到很远的山里去。采桑最多的季节,也是铲趟最紧张的季节。今年夏锄开始,有些队干部就担心,养蚕的妇女会不会在铲趟大忙的关头丢下田间农活出去采桑。有人甚至主张不准妇女因采桑悞工。有些养蚕的女社员一听着了慌,气忿地说:“还养这蚕干什么,干脆把蚕倒掉喂猪得啦!”党支部、大队和生产队赶快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大家认为,铲趟任务要保证按时完成,蚕也一定要养好。同群众商量的结果,决定让养蚕的女社员自报采桑需要占用几个工,由队上讨论批准给几天假;请假的女社员将来卖了茧,要按副业组的交款定额向队交款,队里按副业工分标准给她们记工分。采取这个办法以后,养蚕的女社员为了少悞工、少交款,都起早贪黑地采桑叶,她们悞的工很少。结果,铲趟计划完成了,蚕茧也丰收了,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再看公私关系。这个大队的集体生产搞得出色,社员家庭副业也搞得满红火。社员家里猪多鸡多,房前屋后不是瓜棚就是葡萄架,有些户养了山蜂,许多户给队里养牛养猪,少数户还自养马和毛驴。许多农家墙上挂着蚕茧,老大娘在抽丝纺线。每逢假日,有人上山采野生饲料,有人江上钓鱼,有人家中织网,各乐其事。
家庭副业的活跃,与生产队的领导和扶助分不开。这里的各个生产队在努力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养猪工作就是如此。这里的集体养猪业早在合作化初期就有相当的规模,现在他们仍然坚持这个传统。集体饲养的主要是公猪、大部分母猪、一部分育肥猪。同时又采取种种办法扶助社员养猪。各生产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社员出售生产队的小猪,没有现钱的可以赊给。生产队收了农作物副产品以后,分一部分给各户作猪饲料。去年,为了帮助社员多种饲料,大队特地向供销社买来一些瓜类种子发给社员种植。挂锄期间,各队轮流放假几天,让社员入山采集野生饲料。
正确地处理公私关系的结果,社员家庭副业发展了,集体经济也日益巩固和壮大,公私关系协调,社员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石砄大队在发展多种经营当中,也注意到正确地对待“远近”的关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当年受益的生产事业他们努力去办,像植参、植桑这样须经较长时期才能受益的事情,他们也不忽视。由于多种经营发展起来,生产的路子宽,用人的面广,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生产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大队长盛玉贵同志说:“我们当干部的,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想什么办法才能使各家各户得到更多的收入。”由于他们煞费苦心的安排,各队里一些年老的、体弱的人,由于家务牵累不能出门的妇女等等,都得到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劳动力弱的人,由于安排得当,他们创造的产值并不比一般劳动力低。第三队有一块经济作物田,种着大葱、辣椒、黄烟等八种经济作物,这块田安排两个年老体弱但有种菜经验的社员和一个不擅长种大田的中年社员负责专业经营,今年上半年生产队从这块田收入了五百元,那三个社员也得到了中等劳动力的工分。这种既从发展生产出发,又从照顾社员生活出发的劳动安排说明,这里的干部善于把生产观点同群众观点统一起来。
一个好的集体经济的“当家人”,总是每天每时为管好“大家业”而操心。石砄大队和它所属各生产队的干部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从一些小事情上也看得很清楚。今年春天,大队领导干部曾经帮助生产队安排了许多“小事情”。例如,种地的时候,大队长就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种一点线麻,有了线麻,就可以做车辆和犁杖的绳套,可以织一些麻袋。大队干部还想到社员家里铺炕席的事。前两年,许多社员买一领炕席得花二十元上下。今年,由于大队长再三建议,各队都种了点“席子高粱”,秋后自己编,社员再不用花钱买炕席了。大队干部了解到有些社员想在自留地上种点棉花,就托人到城里买回一点棉种分给社员。
为什么他们情愿在这些“小事情”上花费精力呢?大队长盛玉贵说:“搞好生产不能光靠一两样工作,各种大大小小的事,细想想都是跟生产连着的,这些事情安排妥当,才能把生产搞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