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8
第5版()
专栏: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许涤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使优先发展重工业同迅速发展农业相结合,是我们党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重大方针。
怎样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呢?
第一,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能来自农业。这样,农业的发展就成为工业、手工业和其它事业发展的前提了。马克思说:“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他们的生存与一切生产一般最先决的条件,所以使用在这种生产上的劳动,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劳动,必须是充分丰沃的,使全部可以利用的劳动时间不致在直接生产者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上被吸去;那就是,使农业剩余劳动,从而农业剩余生产物成为可能的。更加推广来说,就是社会一部分人的全部农业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已经够为全社会,那就是,也够为那些不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生产必要生活资料;以致农业与工业间的这种大分工是可能的;并且生产生活资料的农业与生产原料的农业间的大分工也是可能的。”①粮食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到工业和其它事业的发展。要发展工业和其它事业,必须以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商品粮作为前提。就是说,农业所提供的商品粮成为发展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决定着工业发展和基本建设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看到工业本身所能提供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还要看到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的多少。
第二,要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要发展基本建设,必须吸收一部分新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的技术构成的提高,被吸收到新工业中去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会相对地降低。在我国今天的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要发展工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吸收到工业战线来的劳动力有一部分来自城市人口,有很多是来自农村。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作为牺牲的。资本主义使广大劳动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而成为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农民之参加工业,是由于社会主义工农业的相互支援,由于社会主义工业的需要。但是,要吸收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主义工业,不能片面地只从工业的需要出发,而必须考虑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越发展,农业所提供的商品粮越多,就越有可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去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农业的“技术构成”还比较低,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还比较多,因而不可能从农业抽调过多的劳动力去搞工业。由此可见,要从农业抽调多少劳动力去支援工业,主要决定于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单纯决定于工业的需要。
第三,工业所需的原料有一部分是由工业本身提供的;有一部分是来自农业的。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由工业本身所提供的那部分原料的比重会逐步增大;而由农业所提供的那部分原料的比重会相对地降低。但是,无论如何,农业对工业提供原料的重要性是不会被削弱的。以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农业所提供的工业原料约占全部工业原料的40%;约占轻工业原料的80%。
第四,农业不仅是轻工业品的市场,而且是重工业品的重要市场。毛泽东同志在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候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②在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以后,毛泽东同志又说:“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③流通不能决定生产。但是,流通过程是生产过程的延长,如果轻重工业的产品得不到广阔的销路,则它们的扩大再生产就会受到障碍而不能顺利进行。农业既然不仅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而且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那末,农业的发展就不仅成为轻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成为重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了。
第五,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社会主义积累作为泉源的。农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泉源之一。毛泽东同志说:“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这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的生产,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既满足了农民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资需要,又为国家积累了资金。”④按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农业直接间接提供的财政收入,约为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么大的一个比重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了。
人们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由农业提供;从事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劳动者人数,取决于农业劳动者超出他们自身的消费以外所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供应者;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是国家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所有这些,不可辩驳地证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支援工业的发展,同时又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对工业的支援与制约是对立的统一,制约是在支援中呈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工业的辩证关系
肯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不否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不是说,工业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它只被动地受到农业的制约,而不能对农业起着积极的作用。事实恰恰不是如此。工业固然受到农业的制约,但同时,它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日益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叶、蚕丝等等,如果不经过工业的加工制造,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棉花为例,它只有经过纺织业的加工制造,制成为棉布之后,才能成为人民的衣着。经济作物既然要经过加工制造的过程,那末,显然农业是不能离开工业的。
农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有一部分由农业本身供应,如粮食和其它副食品;但是,有一部分则是仰给于工业的,如纺织品、针织品、煤油、糖果、钟表、自行车以及热水瓶,等等。农业生产越发展,农民的生活程度就越提高,从而,他们对于日用工业品的需要也就显得越迫切。从这一点来说,农业也是不能离开工业的。
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不仅表现在满足农民的个人需要方面,不仅表现在日用轻工业品方面,而且表现在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方面,即生产资料的供应方面。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充分地供给农民以各种农具、农业机器、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等等。我国农业已经实现了集体化,集体化的实现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我国农业基本上还未脱离以人力操作为主、畜力耕作为主和使用有机肥为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限的。要使农业生产力能够迅速发展,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地保证农业得到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在实现合作化之后,它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这主要依靠工业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说:“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⑤工业对于农业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农业的技术改造离不开工业。离开了工业的支援,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就生产的自然特征来说,工业和农业是有区别的。农业劳动的对象是活的生物,即植物和动物。生物有着自己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它的发育和生长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受到自然力的制约。这就是说,农业同自然条件的关系特别密切,受到季节、地域种种条件的限制相当显著。在今天的科学水平之下,这些自然条件还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到了农业实现工业化的时候,人类在农业方面对自然力的支配和利用,有可能逐步赶上或接近于工业方面的水平。农业实现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工业的主导作用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是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才能有充分的粮食和原料去供应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需要;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对农业提供大量农用的生产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这个基础的更加巩固,也才能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因素,它引导、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它以其现代化的技术逐步地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面貌。毛泽东同志说道:“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⑥事实证明,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要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如果离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作为主导,那是不可思议的。
工业的主导作用是对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而言的。只有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之下,工业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各个工业部门都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才能显示出工业对农业的主导作用。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一方面要调整工业战线使其适应农业生产情况;一方面要使工业大力支援农业。除了轻工业部门要利用农业的原料制造更多的轻工业品,供应城乡人民的需要以外,重工业部门必须尽自己的力量来为农业提供各种机械、化肥、农药、建筑材料、燃料、动力、运输工具等等生产资料,在技术上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
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农业既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末,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以便取得农业生产更大的经济效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乃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种植业的生产配置方面,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粮食作物内部各种作物间的比例。(二)农、林、牧、副、渔各种经营之间的比例,特别是农业与畜牧业之间、农业与林业之间的比例。
粮食是农业多种经营的基础。解决粮食问题不仅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即解决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口粮、工业用粮以及储备粮等等),而且为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安排农业生产的时候,首先要抓住粮食生产这个主要环节。但是,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粮食之外,还需要各种经济作物和各种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发展棉花、油料、蔬菜、烟叶、麻类、糖料、蚕丝、茶叶、果类、药材和其它经济作物;努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和各种副业生产。我们必须在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之间,在农、林、牧、副、渔之间,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做好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工作。
发展粮食生产同相应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作物得到应有的发展,轻工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原料去进行生产。在大力发展粮食的条件下相应发展经济作物,也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一个方面。发展经济作物不仅可以支援轻工业生产,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增加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收入,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资金。发展经济作物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的作物要求不同的土壤、气候、雨量、温度等等自然条件。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是当地有适合的自然条件和人们长期利用这种有利条件的经验的结合而形成的。根据因地种植的原则,经济作物集中区的存在,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在粮食产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在经济作物区大量发展经济作物,这样做,可以使农业生产全面地发展。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区之间存在一种社会主义的分工协作的关系,那是无庸置疑的。看不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放松增加粮食生产的任务,那是极端错误的;反之,因为发展粮食生产而轻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
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为粮食生产和其它农作物生产提供肥料和动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肉食、乳品和皮毛。农业和牧业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的地区农业和牧业可以同时并举;有的地区只适宜于牧业而不适宜于农业。牧业区的形成有自然条件,也有历史条件。因此,牧区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贯彻“以牧业为主”的方针。如果忽视牧区的这些特点,企图“以农代牧”,企图变牧区为农业区,那是一种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做法,其结果,农业没有可能发展起来,反而使牧业的发展受到损害。这对于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林业同农业、牧业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林业的发展,可以为牧业提供大量的饲料和良好的牧场,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为森林对于气候、雨量具有重大的调节作用,对于山丘的水土保持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发展林业便成为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轻视林业,也会损害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农业和工业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农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只有正确地处理农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只有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之下,正确地安排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正确地安排农业和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以农业为基础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明确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我们就不能孤立地去进行国家工业化,而必须以发展农业作为工业化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必须依靠现代工业,逐步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从综合平衡的观点去处理工农业间发展的比例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
工农业的发展关系,在实质上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群众的相互关系,就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工农联盟的问题。刘少奇同志说:“为什么工业和农业必须同时并举呢?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的大国,在我国的六亿多人口中有五亿多农民,他们无论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支最伟大的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⑦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地主手里取得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从封建所有制解放出来的基础上。在封建所有制被粉碎之后,我国的工农联盟进而建立在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基础上。在农业实现合作化和公社化之后,工农联盟的内容又有新的发展,这就是在巩固集体所有制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并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和逐步提高,有利于巩固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积累和发展工业,有利于工人阶级对工农联盟的领导权。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结果是农业、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能顺利地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资本论》第3卷,第829—830页。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第23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37页。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第24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2页。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第33页。
?《中共中央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