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小谈音乐的曲体和特点——从瞿维的《白毛女幻想曲》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28
第6版()
专栏:听乐札记

小谈音乐的曲体和特点
——从瞿维的《白毛女幻想曲》谈起
李凌
我听过瞿维两首交响诗式的新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及《白毛女幻想序曲》),两首乐曲都带有简洁、质朴的特点。特别是后一曲中的《杨白劳之死》和《太阳出来了》两段,语要而意周,音简而情深,它体现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听到不少新的交响乐曲,每多偏于臃肿、斑杂,线条不清的时候,即使发现几段这样简洁、情深的东西,也是令人兴奋的。
本来,简洁、质朴和丰繁、华丽,都是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和风格,该长、该短,或华或质,要看内容的需要和作者个人的个性喜好。有些乐曲,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内容丰富,结构庞大,但通篇组织严密,浑然一体。萧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乐》,规模不小,变化实多,而大体上也连贯、统一。所谓“繁而不乱”,它和“略而意周”,都是一样可贵的。
问题是,我们有些新作,每苦于容纳内容太多,选入的音乐主题太繁杂。好像什么都要在一首乐曲中说一说,作个交代才放心(这和某些评论者无理的要求,如为什么不写什么……的意见也有关系),对任何一个有新趣的旋律、素材,都不想放弃。写的时候,对交响乐的曲体和交响化的特点,和合理的逻辑性注意不够,每每“委心逐辞”,信手转换音调音型,一下子写“夜袭”、一下子又写别的什么东西,就容易造成“异端丛至,骈赘特多”。而写成之后,规范、剪裁又不够,因此欣赏起来,冗长、松懈、拖沓、斑杂,印象不易深刻。
音乐和其他艺术,有个特别不同之处:一,比较抽象;二,是时间艺术,一现即逝。因此它要求在表现手法和曲体构造的处理上,有它自己的特性。该丘斯在谈到曲体问题时说:音乐“不能避免对于法则的服从,音乐必须按照它的特殊本质,采用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事物,和易于使人领会。“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媒介,所以不能有非常具体的形状,但正因为它缺乏明确的实质的缘故,就格外需要‘井然有条’这种形式的精华”。“它要受种种约束性的制约,它需要反复(主题)、再现、发展,同时要有连贯性(即不能有没有意义的插句,不能有不相干的字句、乱行加入,没有进行上的踟蹰;通篇或全局要一气呵成),而各个段落,绾[wǎn]系在一起,又像一件无缝的天衣。”“乐章的第二主题、或数个补助副题,为了加强变化与对比,其词必须有有机的联系”。
写诗文,切忌“一意两出”和“同辞共句”。而音乐常常通过主题的反复发展,乐节、乐段的重复(有时整段一音不易),来取得较深的印象。像《杨白劳之死》一段,曲调反复出现,因某些节奏、音调、配器(和声)的变化,就能把他那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强烈的心境和情绪较好地体现出来。有时,像拉威尔的《波列罗》,全曲仅有一个曲调,节奏几乎是一个样子,只采取转调及配器上的变化,它重复了十几次,长达十五分钟,却没有特别使人感到厌烦。
因之,在处理交响乐作品的内容、素材、主题,以及章回、段落,如何才能扼要、集中,充分的描述,而又能符合音乐表现上曲体结构上的逻辑性和特殊性(当然,交响诗和幻想曲之类的东西,可以自由一些,但也不能抛弃它的总的法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其次,交响乐的另一特点,是交响化。奔流直泻,横无际涯,这是它比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更深、更广的最大的优点。如果主题(音乐)太多,内容过于繁杂,而又“术不思定”,变幻无常,势必影响到交响化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要是每个主题浅尝即止,转顾他调,就会形成斑杂而不连贯了。
我知道,有许多作家,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是很清楚的,但一到创作,就像“身在庐山中”,有难以自拔之苦。因之,如何加强注意镕、裁(注),集中素材,尽去骈枝、杂芽,使之符合交响乐的特性,这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注)刘勰《文心雕龙》:“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