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哈腾套海林场职工征服自然有勇有智 四万多亩沙漠变成农田林地牧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05
第1版()
专栏:

哈腾套海林场职工征服自然有勇有智
四万多亩沙漠变成农田林地牧场
四年多来,利用风力水力削平上千个沙丘,造成总长一百多里的十二条渠道,开出一万五千多亩良田、三万多亩林地和牧场。粮食已能自给,前两年还上缴国家十八万斤;七百多亩果树结果;大小牲畜发展到四千多头,开始向国家提供畜产品
新华社呼和浩特4日电 本社记者师海云报道: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哈腾套海综合林场职工,经过四年多艰苦努力,把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了良田。8月中旬,记者访问这个林场时,看到金黄的春小麦已经登场,田野里沉甸甸的糜、谷穗子随风摆动;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已在这里开花结果;适宜于固沙的红柳、沙柳、胡杨、水桐、梧桐和沙枣、索索等树业已成林。牧场上放牧着牛、马、骆驼和羊群。一条环绕林场的天然湖里蹦跳着黄河鲤鱼。
变沙漠为良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958年3月,现在的林场党委书记李志远和其他同志,背着行李来到这里。当时,除过几个人,什么也没有,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集中力量先种了一块地,三个月后,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五个月后,吃上自己种的瓜。没有房子,每遇狂风暴雨,他们便把被子和其他行李埋进沙窝里,以免被风刮走或被雨淋湿,风雨过后再挖出来。后来才盖起了房子,工人也逐渐多起来。到1960年全场的职工增加到了一千六百多人,包括蒙、汉、回、满、苗等五个民族。他们利用风力、水力先后削平了上千个沙丘,冲刷出许多大小渠道,使一万五千多亩沙漠变成了良田,三万多亩沙漠变成林场和牧场。其中栽培的七百多亩桃、梨、杏、栗、核桃等各种果树,都已开始结果。这里种的粮食是逐年增长的,1960年收获六十九万斤,1961年是九十四万斤。不仅解决了全场职工和家属的口粮,去年和前年还上缴国家粮食十八万斤。今年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生长茁壮,可能又是一个好年成。
这个位于沙漠边沿的林场,建设在黄河边。全场现有四十五万亩土地,其中80%是流沙、半流动沙丘和洼地。要把这些沙漠改造成农田。首先必须削平沙丘,垫平风湿洼地。在第一次平沙丘时,林场工人用铁锹挖,篮子担,工效很低。林场党委一面号召大家出谋献策;一面由党委书记、场长深入现场考察沙漠移动的规律。大家钻研的结果,发现除掉沙丘上的植物,利用风力就能削平沙丘。经过试验,果然成功了。于是他们先把许多沙丘上的丛生植物除掉,大风一来,就将沙丘上的沙土吹向低洼的地方。为了防止沙土在低洼地里再被风吹走,便在低洼地里设立了人工聚沙障。结果,既削平了沙丘,又填平了洼地,同时还改造了土壤。这种地无论种什么作物,产量都比较高。最近两年来,这个林场利用风力削平的一万五千多亩土地,比用人力平沙丘工效高四倍,还节约了资金六万多元。
在沙漠地带,夏天炎热,冬季严寒,每年降雨量仅一百五十毫米,蒸发量却达二千毫米;加之,一年四季,三季多风,土壤多系流动、半流动沙丘,地湿变成泥浆,干了就要裂缝。这种土壤如何改造?他们采用了“引黄灌溉”办法。即先在设计的渠道两岸,用沙蒿等柴草扎成两行防风障,然后铲除防风障中间的沙生植物,放上一些小石块和骆驼粪,大风吹来,粪石转动,逐渐形成了深坑,形成了一条水渠,全林场已利用风力拉沙造渠十二条,总长一百多华里。同时,还利用水力把渠边疏松沙土拉到低洼湿地里来改造土壤。
这个林场的农田和林地,大多是引进黄河的水灌溉。与此同时,这里的畜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1958年初建场时,国家投资购进大小牲畜一千三百多头,现已发展为四千多头。除林场职工、家属肉食自给外,已开始给国家提供畜产品,去年单细羊毛就上缴国家二千多斤。
“引黄灌沙,自然成林”,也是这个林场职工创造的成功经验。黄河流经数省区,水中夹带着大量草籽、树种,引水灌沙,不仅湿润了沙漠,顺水飘流的树种随水流进沙地后,林场工人把这些地方封闭起来,不经人工播种,就自然生长起来各种树木。这个林场已有二千多亩的林地,生长着沙枣等十三种树种,就是这样造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