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再谈世界气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05
第4版()
专栏:

再谈世界气候
林之光
赤道上的“北极”
从赤道到北极,足足有一万公里,乘特别快车要走一个星期。可是,如果您有兴趣爬山的话,那末,只消五公里的高度,就可以到达赤道上的“北极”。那里和北极一样,也是白雪皑皑,严寒袭人。但它同北极终究有些不同:那里太阳很高,而且光线很强烈。要是您敢于赤膊面向太阳,那么,当胸部皮肤灼烫的时候,背上却还冻得直起疙瘩哩!
气象学家们很早就算出,大致每升高一千米,气温就要降低6℃。因此,在赤道上,只要是五千米左右的高山,赤道、热、温、寒和极地的气候带就会色色俱全。例如,以赤道地区来说,大致从地面到七百至一千米间,是繁茂的热带雨林,盛产橡胶、香蕉、甘蔗和可可等(年平均气温大致是24至28℃)。从这一带到二千至二千二百米高度处(18至24℃),诸如咖啡、玉米、茶叶、棉花和大米等作物,都生长得很好。从这一带到三千三百至三千八百米之间(12至18℃),主要作物是温带的小麦、大麦、苹果和土豆等等。牧草也生长得很好。再上去,就是农作区的上界了,到四千三百米处,连耐寒的松树也不能生长啦。四千五百至五千米左右的地带就到了雪线。
在赤道上,因为太阳的高度总是很高,所以,一年都是夏季,月平均气温几乎总在25至26℃以上,很少有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各月气温都是逐渐均匀下降。因此,高山上的“气温年变幅”也就很小。我们举赤道国厄瓜多尔的首都赤道城基多为例。它拔海二千八百五十米,每月平均气温都在12.4至12.9℃之间,相当于我国华北4月中和长江以南4月初的天气,真是不折不扣的四季如春啊!但是,基多城以西五十公里的平地上,却是炎暑逼人的大热天哩!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热带地区的高原总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例如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中美洲其它五个国家的首都,都是在高原之上。
山脉制造的“不平等”
比较大的山脉都有这么一股“怪脾气”,要么就是不让气流通过,要么就是让它留下一笔“买路钱”,把水分都化为雨雪,留在迎风坡上后,才让它越过去。在气象学家看来,这种越过了山脊背的气流真是变得“面目全非”了。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夏季,那么,越山以后变得又干又热的气流,会到处找水喝,途经之处,庄稼和草木发黄转枯,就像火烧过似的。因此,它有“焚风”之称。
由于山脉对气流的影响,山两侧地区的气候可以大不相同。例如北美的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西来的湿润空气,所以,它的西坡就成了世界上多雨地区之一,有些地方年雨量达二千五百毫米以上,而东坡却只有三百至五百毫米,甚至少于二百五十毫米,气候很干旱。同时,由于西坡云雨丰沛,东坡焚风(当地居民称为“钦诺克”)频繁,天气晴热,所以一山之隔,山两侧7月份平均气温竟相差12℃左右之多,也就是说,它的东侧的夏季比我国长江流域有名的热城武汉、九江、重庆还热得多,而西侧这时候却是宜人的仲春季节,比我国极北地区的夏季还凉快。
我国的西藏高原阻止了西伯利亚寒潮入侵印度半岛,因此,那儿比我国暖和得多。例如在同一纬度上,上海1月平均气温是3.4℃,但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是14.1℃。
印度洋上潮湿的西南季风虽然使印度东北部成为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例如迎风坡的契拉旁其年平均雨量为10866毫米。但因为有了喜马拉雅山和中南半岛西部重山的阻挡,所以,即使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它的强度和影响也大为逊色了。
焚风也不是尽干坏事儿,一点好处也没有。例如,它的温度虽高,但可以汽化或融解山坡上的积雪(居民称之为“吃雪风”),对放牧有利。提早融雪还能及时灌溉田地(但也可以变成洪水)。程度较轻的焚风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因此,苏联南高加索和塔什干绿州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最冷不在“极点”
1838年1月21日,俄国商人尼曼诺夫在雅库次克(北纬62°)测得过-60℃的低温,但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它就让位于-58.8℃和-59 .9℃的两极探险纪录。1885年2月,奥衣米康(北纬64°)以-67.7℃的正式纪录获得了世界“寒极”的称号(北纬68°的维尔霍扬斯克的纪录是-67.6℃)。
一直到国际地球物理年前夕,即1957年5月11日,位于南极“极点”的美国测站“安莫森—斯考脱”,才以-73.6℃打破了西伯利亚保持了七十年的纪录,从而夺得了世界“寒极”的称号。9月17日,它又测得了-74.5℃的最低纪录。
1958年5月1日,苏联在南极的“东方”测站(南纬72°)以-76℃突破了美国测站保持的“寒极”纪录。6月14日,“东方”又把纪录提高到-79℃。7月24日苏联的“苏维埃”的纪录更高,-83.0℃。但是,1958年8月,“东方”又超过了“苏维埃”,一下跃到-87.4℃。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两年之久,1960年8月24日,“东方”又以-88.3℃创造了世界“寒极”的最新纪录。但是,应该指出,它并不位于极点。现在,南极正值隆冬之际,不知有否新消息传来?
对于年平均温度而言,北半球的寒极要算格陵兰,例如埃斯密脱为-32.5℃。但是苏联南极的“少先队员站”(南纬70°)1956—1957年两年的平均温度已达-37.5℃。
从上述情况来看,世界“寒极”的桂冠,应该属于南极大陆是没有疑问的了。
最热哪是赤道
根据统计资料,即使在1月份(南半球夏季),最热的纬圈(“热赤道”)也不在真正的赤道,更不在南半球,而是在北纬5至10°处。到了夏季,“热赤道”更北移至北纬20°左右。因此,显而易见,年平均的“热赤道”是在北半球了!这是为什么?
第一,两半球的夏季不一样长。大家都知道,地球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处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种情况使得地球在近日点时,运动得快些,否则,它会被太阳吸引去;在远日点时运动得慢些,否则,它会永远飞离太阳。北半球的夏半年是在远日点度过的,因此,比起南半球近日点的夏半年来,要长八天左右;相反,冬半年要短八天,这就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比南半球要多些。
第二,海洋和陆地对世界平均气温有重要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陆的热容量比海水小(约为1∶5)。因此,夏季时大陆的温度总比海洋高,冬季时则要低些。
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对北半球来说,大致北纬45°以南的大陆,由于夏季增温大于冬季降温,因此,年平均气温要高些;45°以北的情况刚好相反。同时,由于北半球的大陆较南半球多,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纬度(45°两侧大陆面积的比例约为1.5∶1),所以,根据计算,北半球的年平均气温可以达到15.2℃,而南半球只有13.6℃。如果使45°以北均为大陆,以南全是海洋,则半球平均温度最低只有11℃;反过来,半球温度可达最高22.8℃。
这些情况告诉我们,陆面比例和海陆分布的不同,是使热赤道出现在北半球的主要原因。当然,夏季的长短不一样,以及南半球大量暖洋流涌入北半球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那末,极端最高温度在哪儿呢?——也不在赤道。
1879年7月17日阿尔及利亚瓦格拉(北纬32°)地方曾测得53.6℃。1913年7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岱斯谷中,水银柱曾上升到56.7℃。但目前世界公认的“热极”是北非利比亚的黎波里南方约四十公里的加里延(北纬32°),1922年9月13日这里吹“基勃里”焚风时,出现过57.8℃的最高纪录。(附图片)
沈念祖 绘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