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玛瑙红似石榴花——散文集“红玛瑙集”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07
第4版()
专栏:书评

玛瑙红似石榴花
——散文集“红玛瑙集”读后
杨扬
这些年来,散文领域像是盛逢花事,一些较老的作家和新作者都写了不少引人的篇章。而散文的花色品种又是那样多采多姿。比如:有的写人物栩栩如生,虽只简略描来,已可夺人;有的委婉细微,娓娓动听,犹如促膝谈心;有的如一泓[hóng]清水,虽非深阔,倒也映照出历史风云的一点影子。出版不久的刘白羽同志的《红玛瑙集》却别是一种格调,这里是热情洋溢的富于诗情的政论,是带着豪气的鼓舞人心的语言,要说到花色,就像石榴花一样火炽、耀眼。
读着这些篇章,仿佛可以感到热流的冲击。这里充盈着澎湃的感情和借助于鲜明、突出的形象而展开议论的逻辑力量。在《青春的闪光》里,那日寇坦克在天安门前碾过的齿痕,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第一铲土,江桥畔老母亲手里的灯笼和青年战士的眼睛,还有建筑工地上青年工人的神采,在作者笔下都不是片断的记忆,而是组成了我国人民从斗争中取得胜利并正在进行伟大建设的缩影,写出了“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祖国发射出来的无比明亮的青春的闪光”。在《樱花漫记》和《海》里,又是用亲闻目见的情景,写出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和对美、日反动派的压迫而激起的愤怒。作者善于在历史和现实的广阔背景上,来烘托和引展他那从生活所得来的热切于告人的思想。在篇幅并不大的散文里,那形象化的政论的语言却真是有激荡的气势。
文章以气势立,在政论性较强的散文里,这也许要显得更重要些。然而,气势却从来不是只从形式上追求可以获得的。应该说,那蓬勃的炙热的革命感情和对生活的深广的认识是气势的基础。由这些散文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仆仆风尘的战斗生活,那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和结合,怎样地使作者加深对革命的感情,对革命的理解。因而,这些篇章不论是知人论世、读书写景,都抒发出那种昂奋地前进的心志。长江上的江船,是鸣笛向前方航进;秋窗前的向日葵,是越过屋檐而寻求阳光;这都是前进的颂歌。《写在一本黑非洲小说的前面》中,那黑非洲人民血泪的史实和争取解放的决心,则是戳穿所谓“反对作家反殖民主义的倾向”的谬论的铁矛,是对黑非洲人民斗争的支持。
再读读《红玛瑙》吧!这只是重到延安的几天的日记,却又是对革命圣地和对革命的动情歌唱,是革命者决心改造客观世界又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心声。延安,当年革命的指挥台,胜利的脚步从这里走出来,这里培育过多少革命战士。山川草木,在他看来都与革命的成长、人的成长联系一起;生活的变化、人的变化,又都使他感奋万端。而从那首民歌里,更看明了面前的大道:“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吧!”这严肃、赤诚的心声,使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责任,对作者笔下那气势磅礴的感情的渊源不也看得更清了么?
自然,深刻的生活认识,充盈的感情,奔腾的气势,在这里都不是枯燥的去说理,而是善于以简洁的形象的描绘引起读者共同的感受,是饱含诗情的政论。这些文章的主题与体裁不尽相同,有政论、游记、随笔等,然而又大都有精彩的描绘。不论是东京街头的图景,长城脚下的新貌,或者窗前小孩种植瓜豆的情形,都是新鲜、明晰而给人较强烈印象的。就说《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中那同车厢的老伐木工吧,是个多么开朗、乐观、富有风趣的人。他发现远房侄儿睡觉把列车的窗玻璃蹬上泥污,就气得把侄儿的脚扳下来,用自己的衣袖去擦玻璃。玻璃擦明亮了,侄儿腿横在地上还没醒来,他又笑着亲昵地骂:“小猪,……简直是小猪……”。如此一勾勒,老伐木工的影子就在我们面前更加活跃起来。这些都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写小说中那种描写上的明快、强烈、突出的特色。
人常说,长处有时会联带着不足。我们在这个集子中看到气势壮伟、热情充盈的长处之余,也还有不尽满足之处。像某些地方还是可以多用形象说话的,但尚给人以没有充分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段去展示思想的感觉。再就是把要发挥的思想与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时,有的地方在手法上显得重复了些。说说这毫不掩瑜的微瑕,只是希望更能“善用其长”而避免这些不足,那末也许会使文章更引人、更增加光彩。
正像这本书题辞里引用《红玛瑙》里那感人的警句说的:要创造红玛瑙一样的新世界和锻炼红玛瑙一样的新人。那么,为这伟大变革而服务的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也应该是像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我们读到的这本集子应该说是辛勤雕琢的好成果。作者将要拿出来的会是更好、更红亮、更精致的“红玛瑙”吧,我们期望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