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访大理石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09
第6版()
专栏:

访大理石厂
高歌今
在大理,随处可以见到大理石制品。三塔寺、南诏碑的碑石是大理石刻的,蝴蝶泉的栏杆是大理石镶的,文化馆门前的石狮子是大理石雕的,连有些厅堂的台阶、沙发、衣架也是大理石的。
大理石的开采由来已久。明朝杨士云所著《苍洱图说》中曾经提到“割山取石,白质黑章,以蜡沃之,则有山林云物之状。唐相李德裕平泉庄命曰醒酒石;香山白侍郎命曰天竺石。好事者往往取为窗几之玩”。李德裕作过西川节度使,与当时大理的南诏国交往甚密,得到大理石并不困难,所以醒酒石即大理石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此说可信,大理石早在南诏时期已经开采,至今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帝王将相为了大量索取名贵大理石,来点缀他们富丽的殿堂,劳动人民不知流了多少血泪和汗滴。明代云南巡抚蒋宗鲁的《奏罢屏石疏》上说:“嘉靖十八九年(公元1539、1540年)曾奉勘合取大屏石,难寻崖险,压伤人众。”这不过是文中提到的一次事故而已。以后多年,统治集团强索巨幅彩石的命令,一直没有停止过。大理城北的三塔寺旁,原有一个文笔村。过去住的大理石工匠很多。但因明代帝王连年强索大块名贵彩色石的结果,人民死伤过众,只好纷纷逃亡。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来此游历的时候,所见就是一幅“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图景。
国民党统治时期,大理石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依旧受尽富人的压迫和剥削。1947年鹤云峰上重钢岭矿洞的三十六个工人,平素受够了监工员的气。石洞要塌了,监工员还不准他们出去躲避。终于葬身在一个盛产水墨花的石洞里。
一天清早,我来到大理城北那个久负盛名的文笔村。村里住的多是大理石工人。苍山大理石俗称础石,所以这里又名础石街。一色粗糙的石头房子,上面生满绿苔,显得坚实而又古老。沿着石街往前走,穿过公路,就是有名的大理石厂。穿过厂门,就看到一座大理石桥,桥对过,也是用大理石铺的路面。处处显得光洁、华丽。
厂长杨标同志告诉我们,目前大理石多从三塔寺西北的三阳峰、鹤云峰采来。半山腰为采石区,有时可找到现天石,但主要是峰洞石。三阳峰有深达一里的大理石矿洞。石工采回原石后,加工打磨成各种产品。大理石贵贱决定于花纹好坏,花纹又常以色泽形状命名。青灰色石上泛黑波纹的叫“水色石”,产量占半数以上。一般用作大料。也有纯白的,多用来画相。较好的是彩色石。白底绿纹叫“绿花”,白底暗黄纹叫“秋花”,产量少、最名贵的叫“水墨花”。还有什么“虾蟆皮”、“松子壳”、“金镶玉”、“赛玛瑙”、“獐子毛”……等等。彩色石多用来磨精巧工艺品。大理石经粗钻、擦平、磨光、涂蜡、成胚等五道工序而后制成各种产品。现在最费力的磨光活,已由手工改成电动。经过磨制而成的产品,外表像国画展览会一样炫人眼目。什么“小桥流水”、“黄山云雾”、“苍山雷峰”、“洱海夜月”、“杂花生树”、“层林尽染”……,就是人们按图题字,赋予它们的最美的想像。
我们经过一个个的车间,看到不少工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叮叮当当敲打着,白色的石粉弥漫空中,远山近水,飞瀑流泉,朝霞帆影,都浓淡相宜地陆续出现在石面上,一件件光彩夺目的产品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大理石,你的坚实、辉煌庄严、光洁和华丽,是经过了多少辛勤灵巧的劳动,才逐渐显示出来的啊!(附图片)
大理石制成的花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