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集腋成裘——记三个节约能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1
第2版()
专栏:

集腋成裘
——记三个节约能手 新华社记者 孙玉昌 徐士杰
武汉有这样三个工人:一个工人带领他的伙伴将抛洒的点点滴滴的石油收拾起来,八年的积蓄已足够一辆载重汽车行驶五十万公里;另一个工人半年节约的煤炭,能供一只三千吨货轮的锅炉从重庆烧到武汉;第三个工人手下裁锯的家具木料,平均每十件中就有一件是从节约中得到的。
这三个工人是:武汉石油公司汉口门市部油库的老油工、保管组长李冬生,“人民一号”货轮生火工班长郑年山,武汉综合制材厂老划线工刘清成。他们从不同的岗位上揭示出:在我们日常生产中,蕴藏着巨大的节约潜力,而重视一点一滴的节约,往往可以收“集腋成裘”之效。
当我们来到李冬生经管的油库时,地上不见渍油,屋里少有油气,里里外外,干干净净。我们从一张报表上看到,这个油库八年来共减少石油损耗十四万多斤。
李冬生刚来油库的时候,有一次发油不小心,地上洒了一大片。他拿起纱团满地乱蘸,可是,没等纱团浸透,油早渗入泥地了。他对着泥地直发楞。他干了大半辈子的搬运工,知道这些油从数千里运来,多么不容易!没想到在自己手里给“报销”了。他恨不得一脚把泥地里的油给榨出来。以后许多天,他都在探索着泥地蘸油的办法。一天,他家里的煤油瓶倒了,虽然油也洒了一地,却没有渗入地下。原来他家里铺的是水泥地面,油洒在上面渗不下去。李冬生一看,心里豁地一下亮了。他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果把油库改为水泥地面,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吗?他就向领导上建议,很快给油库改铺了水泥地面。
倒油的小口桶里,也经常留有残油。李冬生最初把桶立起来向外倒,机油等重质油能淋出不少,可是轻质油往往倒不净就挥发了。有一天,李冬生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一拿气筒,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联想:气筒吸气和注射针吸药的道理相同,注射针能吸净瓶里的药水,如果弄一个气筒似的东西,前面装上一个长筒当“针头”,不是一样可以把桶底的油吸净吗?他一边想,一边试制,不两天吸筒就试制成功了,试用后,效果很好。
过去李冬生多半是在收检漏油上花心思,今年上半年,他想如果把漏洞堵死,岂不更节约!他决定先从泼洒较多的散装油上下功夫。他和同伙们商量后,就用油泵把油池的油提入高油柜里,然后让油居高临下流入用户油箱。又在油柜下面装上地秤,作为计量的工具。这一来,由油泵、油柜、地磅等组成的散装油发油器就制成了,用它发油果然是滴油不漏。
在郑年山工作的锅炉房里,我们看到他从通红的炉口扒出残煤,泼上冷水。等煤渣上的蒸气散开后,清楚地显出几块黑煤来。郑年山用铁锤逐个地敲着这些煤块,检查它们是否烧透。他的助手杜金生说,几年来,老郑带领他们一直坚持渣中捡煤的制度。不过,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能想办法用最少的煤烧出旺火、供足水汽。
开始,“人民一号”货轮的耗煤量是比较高的,郑年山就在锅炉房里一蹲几个小时,观察火势和汽势,研究烧煤和供汽的关系。然后根据自己和伙伴们的经验,总结出了“勤铲薄烧”等操作方法,实行后,使耗煤量降低了许多。
懒婆娘的锅,内不刷垢,外不铲烟,费火不上气。郑年山想,船上的锅炉虽大,道理是一个。他带领大家坚持执行清洗锅炉的制度,由重庆到上海每往返两个航次,就拆洗一个锅炉,每次单程停港,清除一次炉膛烟灰,保证垢少烟少,锅炉好烧。不仅是锅炉,连它里面的水含什么成分烧起来省煤,出汽多,他们也摸了不少规律,按这些规律办事,煤就烧得更省了。
我们访问刘清成时,他正在划桌、凳用材,周围一根根木材,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摆满了一地。他拿过一块一人多高的木板,反正两边看了看,平直无凹,没有疤节,连一丁点儿碰伤也没有。他说,这是大柜长腿的好料;做桌凳也可以,但是有些屈材,就作了个记号,把它放到一边。他又对着一块方形木板,比划了好久,然后告诉我们,这块木头看长度作木桌的横档木最好,可是弓出的部分要裁直,这就屈料了。他又重新划线,从弓形打弯的地方下锯,刚巧截成两副桌腿。他说,剩头还能作桌子的小横木。
原来,这个制材厂的划线工划料,划桌时专划桌,划凳时专划凳,划桌剩下的边料就是可以作凳,也都丢弃不用,等到划凳时又用大料来划。刘清成看着大块边角料成了废物,很心疼,就建议同时按两种以上的家具图纸划线,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边边角角都有用场。当时有人担心这样做效率低,刘清成带头试了几天,证明工效不低,操作也不费劲,大家也乐意跟着这样做了。两年来,节约了大量的木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