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中药铺里的学问——访北京同仁堂国药店和制药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1
第2版()
专栏:

中药铺里的学问
——访北京同仁堂国药店和制药厂 本报记者 柏生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古老的民族医药遗产。《诗经》中就叙述了中药的采集:如“采采芣苢”,芣苢就是车前。《山海经》里也记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效和产地。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中,对中药更有了专门而详细的记载。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和半数以上的城市居民都是用中药来治病的。中药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极大的威信,怎样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份丰富宝贵的遗产,来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俗语说,好医还得有好药。中药的鉴别、炮制、剂型、贮藏……都有不少学问,做一个中药铺里熟练的营业员,必须懂得中药里的这些学问。因为想了解中药铺的学问,最近我访问了北京古老的同仁堂国药店和同仁堂制药厂。
在同仁堂的柜台前
在前门外的大栅栏进口不远的地方,就看到古色古香的“同仁堂”的大幅灯标,门前悬着“乐家老铺”的横匾。这座创设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二百九十二年历史的中药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一家中药店,它不仅誉满北京,也闻名全国。近三百年来,这家由乐姓创办,世代相传的中药铺,收集了民间各种古方,加上祖传和得自清宫的秘方,共有一千多种单方。在制药方面,同仁堂把几百年来老药工的丰富经验积累保存到现在。它生产的五百多种丸、散、膏、丹,因配料和剂量认真做到遵古炮制,质量高,疗效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信誉。
当我走进同仁堂的店堂里,虽然柜台前的顾客像大栅栏街头那样拥挤,但是中药草的清香却沁人肺腑,使人忘掉街上的暑气。
一进店堂的入口处,是同仁堂特设的问病买药的服务处。这里,六十七岁的老营业员宋相如,正坐在那里忙碌地接待着接连不断地来问病买药的顾客们。一个中年妇女经血不调、腰酸头痛,夜里不能入睡,宋相如介绍她去买“脑宜清”和“白凤丸”,早晚分别服用。一个筋骨跌伤的男同志来问病买药,宋相如介绍他买两贴“金不换膏药”贴在患处,同时内服“回生第一丹”。患者说明病情,他顺口就能说出治疗这种病的药来。我问他怎么这么熟悉药性,他笑着告诉我,这不是一日之功呢!从十四岁上他进了中药铺做学徒,到现在整整五十三年了。从认药、识药性到炮制药,他苦学了许多年。对中药的一草一木,对同仁堂里的每一个药斗,和每一丸常服用的丸药,他不看药名,只要过一下眼,用手摸摸,闻闻或尝尝药味,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些药叫什么,主治什么病,怎样服用。
像宋相如这样精通业务的老营业员,在同仁堂里还有不少呢!在汤药部的柜台前,老营业员李云清正仔细地根据顾客的单方,检查着两位年青营业员给顾客配好的饮片。有些顾客留下了单方请药铺里帮他们煎好汤剂,或加工成丸药,他也都一份份地仔细地检查过以后,才送到柜台后的加工组去。
这些和中药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营业员,真正当得起是半个好大夫。许多久住北京的居民,不论是小孩大人,一有了点小病,就到同仁堂问问老先生去,服点药就好了。因此,这些老营业员非常受群众爱戴。他们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对群众的疾病痛苦也体会得比较深。
我仔细了解了一下,在这里服务的人有一半以上工作了二十年到五十年了。有的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因为他们对中药的业务非常熟悉,群众需要他们,欢迎他们。而一般顾客来买药问病也总是去找他们。可是这批业务熟练的老营业员,将来退休以后,柜台上是否仍然能够有一批熟练地为顾客服务受群众欢迎的营业员呢?这使我想起了中药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及时地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中药铺的后继人材。中药厂见闻
因为想了解这些老营业员是怎么掌握中药里的学问,我从同仁堂又来到制药厂去参观。
制药厂在前门外打磨厂新开路的一座中国式古老的大院里。老药工出身的车间主任王玉泉热情地领我到各个制药工段去观看。
在一个宽敞的大院子里,空地上和屋檐下,放满了一笸箩、一筐筐、一捆捆、一缸缸的植物的根、茎、花、果和种子。七、八个药工正在那里挑的挑,拣的拣。王玉泉同志马上给我讲起来。这是镇静、补血的当归,这是补虚、退热的白芍……。这里是原料加工车间的配料工段。进厂的生药材,先在这里经过挑拣、簸筛,把混在里面的泥土、柴草和石块等杂物挑拣干净,有的还要用水冲洗,以保证药物的纯净。这里大部是手工式的操作,药工们进厂以后,可以先从这里熟悉和鉴别数百种常用中药的名字、形状、药性、功能和产地。
从这里,我们又先后来到炒炙工段、泡切工段、烘干工段、膏汁工段……。这些工段大部是半机械化了。在炒炙工段里,大锅里炒的有芡实米,小锅里炒的有杏仁。王玉泉告诉我,这些配料所用的炒炙药,都是根据配方的要求来炙炒的,有的需要炒黄,有的需要炒焦,一定要掌握住适当的火候。要用辅料炙炒的如酒炒、醋炒、盐炒等,炒炙前都要把辅料先拌均匀,浸闷半天后再炒。
在泡切工段,药池内正浸泡着各种不同的药材。有白芍、川芎、白术……。王玉泉说,浸泡药料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由于药性不同,具体泡法也不同。没毒性的药,可以少换水,有毒性的药,就要勤换水。在切药材时,一种药料上能出几种药品的,一定要分清,如桂枝,大的是桂枝木,中的是桂枝,小的是桂枝头。当归也分全当归、归头、归身和归尾。药工们只有经过细心研究,才会把药料充分利用起来。
在同仁堂制药厂里,最著称的是五百种以上的丸散膏丹成药的制作。制成一丸药,大都要用上十几种以至二三十种原料,每种原料又要经过各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最后按配方调配时,都要经过详细检查,核对分量,相符后,才能把各种药料掺在一起,压成粉末,再加蜂蜜搅拌,制成丸药。
在制药厂的访问中,了解到中药铺和药厂过去是合在一起的,这样,便于培养全面熟练的人材。前几年分开了,药铺和药厂是合好,分好,现在看法还不一致,希望中药领导部门很好地研究和处理这一个问题。
乐松生一席谈
因为想详细了解一下同仁堂的情况和培养后继人材的问题,我又访问了北京市副市长、同仁堂国药店和同仁堂制药厂的经理乐松生。
乐松生说,同仁堂自1954年公私合营以后,无论在销售方面,制作成药方面,这几年和过去近三百年的经营比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同仁堂和许多中药铺一样,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中药铺营业员的问题。现在在同仁堂柜台前服务的营业员,年纪都大了。乐松生说,这些老营业员现在一般工作都很积极,国家对他们生活照顾得非常好。现在他们唯一的心事,就是想能多带几个徒弟,把自己在中药铺工作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可是现在他们手下的徒弟并不多。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药铺的业务日益增多,在中药铺里如何培养一批具有专门业务知识的后继人材,确是一个重要问题。何况中药铺营业员的培养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不说问病卖药,光是保管中药材,这里就有许多学问。乐松生说,现在用药量比过去增多了,成药量也大了,要是贮藏保管不好,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看来,培养商业的后继人材的问题,还不只在中药铺这一个行业里,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学问,我们要学会经营商业,就要懂得每个行业里的学问,培养一批真正精通业务的青年后继人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