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秦岭山麓栽果人——记栽培果树的劳动模范杨德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2
第2版()
专栏:

秦岭山麓栽果人
——记栽培果树的劳动模范杨德清 新华社记者 王安
陕西郿县营头公社园林场党支部副书记杨德清老汉,每次回万户村,总喜欢沿着果树转一转,摸摸果树,看看树上的苹果。这里是秦岭北麓的浅山区,新栽的苹果林,从东向西一眼望不到尽头。老汉转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果树组长马元贵望见了老汉,手捧着两个“大元帅”苹果从果林里钻出来,笑呵呵地送到他面前。杨德清再三不吃。马元贵说,这两个果子挂在树上别人休想动一动,只是你算例外,吃上一背篓也只能表表大伙的心意。杨德清却不过这种盛意,只好接过了苹果。
提起种苹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旧事。1955年,杨德清还是万户村初级农业社主任的时候,上级领导号召群众栽培果树,发展山区经济。雇农出身的杨德清生在山里,长在山里,靠山吃山,砍柴、打草,刨扫帚,除了山坡上零星的野核桃、野柿子而外,连苹果树的模样也未见过。但是,他想到发展果树生产是繁荣山区经济一条好办法,劲头就来了。
在又陡又瘠薄的干旱山坡上栽植果树,困难确实不少。栽树用的粪,要一篓篓背,浇果树的水,要一担担往山上挑,三里多长的陡坡,想放下水桶歇歇也不行。有些年轻人对杨德清说:“好五叔哩!我都不指望山上果树开花,你还想等着吃果子。”杨德清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儿子吃不上还有孙子,老汉掉了牙也能闻香味。”在寒冷的西北风劲吹下,他和共青团员马元贵等人还比赛担水上山,热得头上直冒汗。一般社员一天挖十二个树窝,他一天挖十五六个,挖得又深又大。夜晚别人都休息了,他熬夜搭配树苗,这一块栽早熟品种,那一片种晚熟的“国光”;“青香蕉”地里搭配“大元帅”……,人们看见他夜以继日地不是挖坑,就是挑水,往返搬运树苗,都说杨五老汉简直成了果树迷。六十多岁的武森老汉也受到感动,每天从沟底拄了拐棍上山,帮助掩土或清点树苗。五十多户的万户村初级农业社,一冬就栽了二百亩苹果林。
山上种成了苹果树,轰动了沿山一带,农民成群结队来参观,于是各地农民都上山栽植果树。这样,不但果树苗缺乏,连嫁接果树的砧木也成了奇货。杨德清就决心自己种植做砧木的树,解决沿山一带果树苗缺乏的问题。1958年秋天,他率领十五个社员带了镢、斧,背了粮食进入秦岭深处采种子,白天爬山越岭钻树林,夜晚在破草棚里住宿,荆棘撕破了衣服,不少人的麻鞋都被山石磨透了。从8月一直采到10月,山里落起大雪,老汉才领着大伙出了山。采集了“山定子”籽四千多斤,可以种大量砧木树。他们除了自己种以外,还把二千八百斤种子支援了外地。第二年春天,几百亩苗圃的肥料没有着落。秦岭上的雪刚消,杨德清又带了一批社员进山。他们砍了几千根工具把子,卖掉后买回化肥和油渣一万九千斤。但要把这些肥料从火车站搬到苗圃,光运输费就要花很多钱。杨德清就发动社员自己去背。往返七十多里,中间还要涉水过渭河,杨老汉和大伙一起,每次背六十斤,一天往返一趟。不几天,就把肥料全部背回来,施入苗圃。这一年就育苗二百万株,沿山七八十个生产队都解决了果树砧木问题。
初栽上果树那几年,不少人看不到种果树的好处,往往种了就算,很少管理。杨德清却不然,经常上坡下沟满山串,察看果树生长情况,谁家牛啃了树皮,谁犁地撞伤了树苗,他都不肯放过。他说:“山里一棵树,就是山区建设的一根梁柱。”解放初期,万户村群众选他担任护林组长,有些人说这是磨破鞋的苦差使,翻山越岭,担惊受怕,还要得罪人。杨德清却欢欢喜喜当上组长,经常背上干粮巡山、防火,谁随便砍一根成材也不行,该批评的批评,该罚的罚。改选组长时,大家又一致拥护他,连选连任。有一年春天,一天下午他从镇上卖柴回来,看见远山背后冒出一缕浓烟,凭经验断定是森林失火,他就大步奔回村里,敲锣集合了一百多人,跑了十几里,爬上山头,发现山阳坡火刚燃起,幸亏到得及时,到深夜就全部扑灭了火苗,没有蔓延到阳坡林木稠密处,减少了损失。第二天,他又到山背后调查失火原因,教育了肇事人。以后这一带的干部和群众普遍重视护林防火,九年来再未发生过森林火灾。
沿着秦岭北麓的果树林走去,时而浓荫密林,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条,有的用绳子吊起,有的用木杈支起;时而是低低的幼林或密密的苗圃。单是杨德清所在的万户村现在有果树一千四百多亩,平均每户人家有山地果园二十五亩,去年开花结果的四百亩幼树,除了社员尝鲜吃掉的以外,还采收了四千五百斤苹果。今年开花结果的幼园已增加到九百亩。现在,杨德清在营头人民公社园林场里,和社员们一起种了四十亩试验地,进行苹果密植和幼树提早结果的试验,另外还经营十八亩葡萄。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