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美化日用品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2
第2版()
专栏:

美化日用品的人们 本报记者 徐奔
当人们走进百货商店的时候,常常首先被那些五光十色、绚〔xuàn]丽多采的千百种日用商品的外貌所吸引。是谁在为商品作这些精心的打扮?是谁在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是工人,是设计师。
是喷花工,也是艺术家
在我们面前放着上百个今年生产的金鱼牌搪瓷面盆。那只画名“归帆”的面盆,绘的是大海中帆船破浪返航的情景,深色的海水,配上几片彩云,浓淡相宜,色彩调和,颇具国画特色,既新颖,又素雅。还有那“凤凰牡丹”、“芙蓉鸳鸯”,花鸟配合,情趣横生。有的盆边上还喷上一道细细的金边,更显得富丽光彩。这些花样大多是今年的新设计,到现在已有四十六种新花样投入了生产;套色一般八九套,考究的有十七八套。这些都是普通工人的杰作。
在武汉搪瓷厂的生产车间里,喷花和搪烧差不多算是最后一道工序了。一个面盆的外貌美不美,能不能达到设计师所设计的花型和色彩的要求,全看这里工人的技艺水平。我们参观喷花操作的时候,正是他们生产一种被称作“精致面盆”的新品种。十名技术较高的喷花工坐成一排,左手把套版压在盆上,右手擎着像手枪一般的喷枪,一个人喷一种花型图案。喷后再经搪烧,色彩鲜艳的图案就显现出来了。干这门技艺有十八年的老喷花工章锦元坐在另一边,正在喷新图样。他的任务是给工人喷出样品。他说:学会这门技艺不难,学精却不易。既要有技术,也要有艺术。喷花用色,哪里深,哪里淡,都是学问。
玻璃器皿雕刻家
在华中玻璃厂,人们称磨花工叫“雕刻家”。在这些“雕刻家”的工作台上,砂轮飞快地转动着,只见他们拿起一只光溜溜的玻璃杯,对准砂轮横过来竖过去地磨几下,叶子就刻好了,叶片上的筋络也清晰可见。仔细看去,杯上没有事先画好的草图,工作台上也没有样本,完全靠磨花工手上的技艺。余忠焕师傅笑着说:“花型图样在工人的脑子里。”
但是,这还只是最起码的技术。那些更高级的玻璃器皿,如套料花瓶、茶盘等,都是由技术更高的工人磨刻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两名老师傅各人双手捧住一只大茶盘,在磨茶盘盘底的图案,茶盘与砂轮一接触,发出吱吱的响声,十分刺耳。响声过处,红色的茶盘盘底就逐渐透出白色晶亮的花纹,红白相间,非常好看,而且有立体感。余忠焕谈到磨花的难处:磨这种高级套料玻璃器皿,要讲究刻度,十毫米厚的要磨去八九毫米,才能显出立体的图案来,磨过了就要把玻璃磨穿。许多茶盘、花瓶的口是曲线的,磨这种曲线稍一不慎就要炸裂。整个图案的线条,无论长短、深浅、粗细,都要求均匀一致。
为日用品添制新装
有了精美的产品,还要有精美的装璜。一块香皂,一瓶香水,一盒火柴,甚至是一块糖果,如果贴上精美的商标,或者有一个好的包装,将更加引人入胜。
武汉有三家不算太显眼的单位,一个是实用美术合作工厂,一个是商标美术设计服务社,还有一个叫美术装饰公司。这三家都为全市各工厂担负了从商标、包装直到广告的设计工作。不用说那些高级衬衫、美味点心之类,就连普通产品,他们在图案设计上也力求精美。东方文教用品厂生产的一种墨水,旧的商标实在不美,决定弃而不用,重新设计。老设计师李耀荣非常精细地为它们安排了画面,用肉色作底,左边是紫灰色的屈原塑像,像的背后是行吟阁;右上角是红色的“武汉墨水”字样。但是,这家工厂不中意,觉得画面主题仍不够突出,李耀荣便又重新设计了一幅以“武汉关”钟楼为内容的画稿。这幅画稿现在已经付印了。
为美化产品的外貌,武汉许多工厂纷纷更换新的商标和包装。武汉火柴厂以武汉风光为内容,不久前设计了一套十二枚的水粉图案画。一向不大重视包装的武汉著名的曹正兴菜刀,也由这些设计单位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包装袋,其他如胡兴发的剃刀、朱锡记的算盘等,也都有了精美的商标。早几年,这种考究的装璜,在设计和印刷上都得依赖上海等地,而现在已能就地解决了。
设计师们的辛勤
有人说,产品的美化,首先要归功于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走访了一些工厂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夏日炎炎,酷暑难当,印染厂的设计师们挥汗如雨,为人们设计秋冬时节穿着的新花布。
万籁俱静,夜已深沉,搪瓷厂宿舍射出一户灯光,那是工程师在考虑图案布局,修改画稿。
制鞋厂负责设计的高级技工,寝不安,坐不宁,翻寻资料,苦苦构思,为的是把皮鞋式样设计得更新更美。
棉织厂的设计师,拿起画板,到东湖,到郊外,素描写生,贪婪地绘下祖国的锦绣河山。
更多的设计师走向街头、商店、公园和展览厅,听取意见,寻找创作素材。
他们用无限的深情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美化人间的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