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一渡河畔——北京市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4
第2版()
专栏:

一渡河畔
——北京市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纪事 本报记者 金凤
水的力量
当我们远远望见一丛丛果树的浓绿,看到清清的一渡河水的闪光和那绿荫包围着的一渡河山村时,便听到抽水机马达的轰鸣。村东大道旁刚刚安装了三十马力的柴油机,白哗哗的水从六寸的橡皮管中爬上两丈多高的岗地,直往河东那一片玉米地流去。大队长刘宗海的裤腿直挽到膝盖上,正和社员在一起修渠。原以为秋季再也用不着渠道,生产队在渠道里都种上了萝卜,还打算收它万把斤萝卜哩。谁知道从头伏下过一场透雨,一直旱到现在,渠道还得利用起来。这个大队对老天没有存一点侥幸等待的心思,说干就干,五部机器和二十六部解放式水车同时转动起来,一百五十多户的村庄,出动了一百多男女劳力。有的看机器,有的修渠道,有的拨畦口,有的看水车,还有的从河里挑水抬水。半个多月紧张的战斗,大部分粮食作物和花生都浇了一遍水,小部分还浇了两遍。看起来,这七百多亩大田作物能够保得住了。
刘宗海一面带我巡视田间,一面给我介绍这个大队的抗旱情况。我们在即将成熟的玉米地里穿行,真像走在绿色的丛林中一样。
“要没有这几道水渠,没有这几台机子,我们的大秋算完了!”刘宗海一面擦着满脑袋的汗,一面感叹着说。我们在一棵绿荫如盖的核桃树下坐了下来,他接着就谈起这个大队几年来兴修水利的情况。
曲曲弯弯的一渡河由西向东,又由南向北地流过这个山村,已经有许多年代了。直到解放以前,这个村只有地主有十三亩水浇地,还是用井水浇灌的。村庄高,河面低,耕地高出河面好几丈,人们守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只能噙着眼泪去求龙王。
1956年这个村成立了高级合作社,1957年春季,组织起来的人们第一次运用集体的力量,在河东修起第一道水渠。当河水爬上二三丈高的岗地,浇着受旱的小麦,一渡河的社员在向来亩产几十斤的薄沙地上每亩收到二百多斤粮食时,就增强了走集体化道路的信心。1958年,他们在村东和村南又修起二道水渠。公社化以后,又在村北、村西修了五道渠道。如今,他们的水浇地面积已经达到七百多亩(全村耕地九百多亩)。在国家和公社的支援下,他们又陆续买了四台锅驼机和一台柴油机。有了水,加上肥料和其他的增产措施,这个村的粮食亩产量便由1957年的二百三十六斤上升到1961年的三百六十八斤。今年这个大队的小麦平均浇了十一次水,亩产三百十五斤,是怀柔县的最高产量。这个一向缺粮、在1957年还要国家供应六七万斤粮食的穷山村,去年卖给国家三万斤余粮。
“现在,我们就剩这一百多亩地还浇不上水”,我们站起来转到村北一片高岗地上,刘宗海这样说。这是从山坡上挖出来的岗地,当我们走到最高一层台阶,远远望见村东的一渡河,离这里还有一里多远,水面离这里足有七八丈高,看样子确实不好修渠道,一般的抽水机也抽不上水来。有没有旁的出路呢?宗海笑着说:“我们倒合计过,只有在这最高处打机井,就可以由上往下浇灌这一百多亩地了。只是打机井需要架高压电线。电线已经架到苏峪口,离我们只有十多里,可就是还没有进山区!只要电线一拉到这里,我们马上便打机井,全村九百多亩地全能浇上水,这就实现水利化了。”善于计算的刘宗海又告诉我:“用电力灌溉,比用柴油机、锅驼机要便宜得多呀,又省事,又省人工,一扳电闸就开动了。有了电,我们能点上电灯,夜里往庄稼地里一拉,浇起水来也方便。有了电,我们能安上电磨,全村粮食加工问题一解决,能腾出不少畜工和人工。有了电……”看,这位精明能干的大队长对于电有多少向往和打算呀!
一渡河大队的大队长这一席话,使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摆脱了小农经济个体私有制束缚的一渡河的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确确实实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水利和农业机械在这里已经成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他们要进一步发展水利,发展生产,还迫切需要各方面的支援。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水,大部分靠机器绞,需要不少的钱。”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刘宗悦(他是刘宗海的哥哥)告诉我,这几天五台机器嘟嘟嘟,已经花了一千六百多元。这笔钱从哪儿来呢?再说,他们已经买了五台锅驼机,花了将近一万元,今春买了一台二十马力的柴油机,花了三千多元,他们还想把借来的三十马力的柴油机买下来,又要花六千多元。这么多的钱从哪儿来呢?
只要抬头一望,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包围着山村的是密密层层的果树,累累的果实几乎压弯了枝干,都用铁丝给吊了起来。那淡青色的是鸭梨和白梨,嫩黄色的是香梨和酸梨,浅褐色的是糖梨,浅绯色的是俏梨,还有那核桃、栗子和柿子。今年一渡河的水果丰收,据有经验的老农估计,单是梨就能收三十多万斤。几千斤鸭梨,不就把这十多天的浇水费挣来了吗?二万多斤鸭梨,就能换回一部柴油机。
但是,说来也许令人不相信,就是这些鸭梨树,公社化以前整整十年没有挂果。全村所有的梨树在1957年仅仅收了三千多斤,全年的水果也只产二十一万多斤。那时候,粮食不够吃,果子也不挂。人们世世代代种树,却不懂得怎样治理树。
只有到了公社化以后,这个大队认真贯彻以粮为主、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在搞好农业的前提下,决心搞好林业。大队抽出一帮生龙活虎般的小伙子成立了林业队。在怀柔县著名的林业劳动模范李宗德的技术指导下,这些小伙子学会了给果树打药、整枝、施肥、浇水。1960年,十三年不挂果的鸭梨树产了十万斤梨,全年水果达到三十二万斤,今年估计各种水果总数当在四十万斤以上。林业收入了钱,便能直接支援农业,买机器,买化肥(今年共买五万多斤化肥),买牲口(最近还花一千六百多元买了一匹母马),社员的收入也年年增多。1957年每个社员收入七十元八角,去年每人收入一百二十三元,今年估计还可能增加些。
这个大队不仅林业搞得好,畜牧业和副业也有发展。1957年这个村有大牲畜一百二十七头,现在是一百四十八头。猪羊的头数增加更多,1957年有猪一百七十头,现在将近四百头;1957年羊有二百三十头,现在有羊三百六十头。这个大队的副业有木匠、铁匠、编匠和大车运输等,收入也比1957年时增多。
畜牧业和农、林业的关系也很密切。一渡河这样的薄沙地,每亩要产三四百斤粮食,除了水,就得肥料。小小一个山村,养了这么多大牲口,这么多猪和羊,就能够保证给庄稼地和一部分果树供应优质的肥料。山区种地和运输,动力自然全靠大牲口。树上结了果,也得靠毛驴驮运,水果运送出去,还离不开大车。水果直接送北京
在一渡河,最吸引人的地方,现在自然要数设立在村东河滩上的梨场了。一个窝棚,一杆秤,几十张苇席,成百个荆筐,这就是梨场的设备。大队有两名干部在这里过秤。十几头毛驴把一筐筐刚从树上摘下的水果运到这里,人们在这里忙碌着给水果装筐直接送到北京去。
水果直接送北京,这是一个变化。过去几年都是由怀柔县商业部门或供销社派人到村里来收购,今年水果由村里直接送到北京的货栈。刘宗海给我算了这笔账,总计全大队今年的干鲜水果,由于收购办法改变而多得的收入将近二万元,全村六百多社员,每人多增加收入三十元。
刘宗海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生产队增加收入,水果质量提高,北京能吃到新鲜的水果。生产队增加收入的账已经算过。水果的质量为什么能够提高呢?过去就地收购价格低,没有很好地分等按质论价,生产队摘果就粗糙了,有的图省工,用脚一踹,用手一摇,水果纷纷落地,捡起来就装筐。今年摘果就不同了,社员多是搭梯子上树用手摘,地上落的分别捡起。据刘宗海说,今年摘一千斤水果比去年要多费一个劳动日。他们包装得也比较好,筐内全用蒲包垫起(去年多是用青草垫的),一路上有人押车,运送时也十分小心。据刚巧到一渡河来联系工作的北京市果品公司的一位同志谈,去年由商业部门就地收购,水果伤耗率大约有7%;今年由生产队直接送北京,水果伤耗率只有2%。这就不仅质量好,数量也在无形中增多了。北京市能吃到新鲜水果这一点尤其明显。生产队当天早晨在树上摘的果,汽车下午就能送到北京。这样做,三方面都满意:产地增加收入,满意;收购部门减少麻烦,满意;市场上能吃到更多的新鲜水果,也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