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蒙古高原上的畜牧业机器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18
第3版()
专栏:

蒙古高原上的畜牧业机器站 本报记者 黄 远
秋天是蒙古高原上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一望无边的绿草丛中,一簇簇、一片片各色野花,把草原打扮得分外绚丽。
出了布拉干省,渡过色楞格河,宽广平坦的牧场渐渐稀少,而蒙古高原上少有的高山峻岭却越来越多。山上长满了参天的天然森林,经过阵雨沐浴后,显得格外鲜绿可爱。
车过塔尔雅朗县,迎面出现了我们旅途中遇到的最高的大山——伊克乌拉。雄伟的伊克乌拉峰的岩石,一层一层地像一座天然的城墙,山下不远,便是色楞格河。蒙古著名的伊克乌拉畜牧业机器站,就设在这青山绿水,风景优美的地方。
在公路南侧的一片群山中的平原上,出现了一大片狭长的麦田,汽车在它身旁经过,足足走了半个小时,才到了麦田的尽头。这片麦田的麦子长得非常整齐,我用身子量了量,燕麦高及胸间,小麦也快齐腰。在秋风的吹拂下,这片位于海拔一千三百米的高原上的麦田卷起了千顷麦浪。
可是,到了伊克乌拉畜牧业机器站一了解,站长奇米德道尔吉却说:在我们机器站耕种的土地中,这块麦田还算是小的。他陪我们去看色楞格河南岸的麦田,汽车由木筏渡过色楞格河,穿过岸边的柳条丛以后,眼前是一片在微风中荡漾的麦浪。汽车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走出那连片的麦田。这里的麦子长得秆粗穗大。
就在这麦浪滚滚的田野里,我们访问了伊克乌拉畜牧业机器站的最大的生产队——第一队。在拖拉机库,在露天广场上,男女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检修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身材魁梧的队长巴札尔阿勒格查看到我们来访问,马上揩了揩满是油泥的手,喜悦地介绍说:去年秋收刚刚结束,他们便抓紧时间,在冰冻前翻耕了一千七百二十公顷土地。这些翻耕过的土地,由于墒情好,出得早,出得齐,长得好。而在春播工作中,为了适时播种,工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先进工人索德尔、巴特苏伦、巴森札布等,每天都超过定额80%,整个春播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以130%完成了任务。就在我们离开伊克乌拉的那天,奇米德道尔吉告诉我们:我们访问过的这个生产队,今天开始收割青饲玉米了。
回到伊克乌拉畜牧业机器站以后,站长奇米德道尔吉又陪同我们参观了站里的设备。这个四年前还是一片荒原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了草原上新的城镇。全站一百三十多座大小建筑物整齐地由东向西排列着,街道两旁新栽了各种树木。这里,有修理厂、发电厂,也有托儿所、幼儿园、商店、俱乐部等福利设施。在这里,除了混凝土建筑物外,人们根本看不到反映牧民游牧生活的蒙古包。奇米德道尔吉谈到畜牧业机器站的发展时说:现在,全站有拖拉机五十七台、联合收割机二十七台、汽车三十辆,是蒙古最大的畜牧业机器站。
从他的介绍中,使我们了解到在畜牧业机器站建立以来,附近的农牧业合作社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正在变化。过去,牧民们只能用牛和犁在色楞格河畔,耕种十来公顷的土地。而今年,机器站为附近的五个农牧业合作社播种了六千八百六十五公顷的谷物和饲料。这些沉睡了几千年的荒原,没有辜负辛勤开垦它的人们。去年为“光明生活”农牧业合作社种的六十一公顷青饲玉米,平均每公顷收获了四百二十公担,创造了蒙古青饲玉米丰产的最高纪录,获得全国第一名。受到畜牧业机器站服务的五个农牧业合作社,连续四年,社社的牲畜都有了增殖。
“光明生活”农牧业合作社的社长丹比在谈到机器站建立以来对农牧业合作社的帮助时说:过去,他们社的每头牲畜平均只有饲草八十公斤,而去年,达到了一百三十公斤,今年将增加到一百四十七公斤。同时,还种了三百二十公顷的饲料。多少年来,牧民们盼望建立饲料基地的愿望基本上实现了。现在,当寒冷的冬、春季节来到时,乳牛、新羔、产羔母畜都基本上可以用饲草、饲料饲养了。四年中,全社纯增各种牲畜近一万五千头,牲畜总头数增加了30%至40%。今年计划接羔一万四千头,实际达到了一万八千头,成活率达到了99.6%。牛、羊的体重,平均增加了四公斤和两公斤。过去,每头乳牛年产奶量为三百五十四公升,现在达到了四百五十公升。谈到这里,丹比像是作总结似地说:由于畜牧业机器站为我们种谷物、饲料,为我们打草,帮助我们合作社发展了生产。1958年我们合作社的总收入是五十五万图格里克(蒙币),而今年,将达到近二百万图格里克。机器站还帮助合作社修理机器,加工木材、改良牲畜。(附图片)
蒙古畜牧业专家和科学工作者正在为改良牲畜的品种不断进行研究工作并且已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这是研究员冈契格热夫(右)在量新配种羊的尾巴 蒙古国家摄影社稿(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