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歌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23
第5版()
专栏:

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歌曲
王元方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曾出版了一本儿童歌曲集——《我们快乐地歌唱》,其中包括了一百多首在建国后创作的、为少年儿
童所喜爱的儿童歌曲。这些歌曲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少年儿童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灿烂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这些歌曲的作者中,有著名的诗人和作曲家,也有歌曲创作的新生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贯彻执行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中,儿童歌曲的创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创作的队伍日益扩大了。
在1960年,为纪念聂耳逝世二十五周年和冼星海逝世十五周年,全国歌曲刊物联合举办了群众业余歌曲创作比赛。在八十五首获奖的歌曲中,又出现了像《好姑姑》《我和爷爷数第一》《新嫂嫂》《电灯照亮人人心》等优秀的儿童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从儿童日常生活、从儿童所感到兴趣的问题上歌唱了三面红旗,歌唱了农业建设;音乐语言也新鲜、活泼,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因之它们对儿童很有吸引力。
儿童歌曲的创作为全国专业和业余的诗人、词作者和作曲家所重视,这是令人兴奋的。新中国的儿童——祖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未来的接班人,在党和毛主席的抚育下,在祖国幸福的怀抱中,他们的思想天地无限广阔,他们求知的范围和感兴趣的事物无际无边;他们过着校内的学习生活,也和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祖国的飞跃前进而欢欣鼓舞,同样也关心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们多么需要歌唱,需要多少真实反映他们绚丽多采的生活,倾诉他们的思想情感的歌曲啊!
为促进儿童歌曲创作的更大繁荣,中国音乐家协会曾于1961年春邀集北京的词、曲作家,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和少年儿童有关的单位举行了儿童歌曲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肯定了过去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儿童歌曲创作的题材还不够宽广,还几乎限于干什么,唱什么;而且在表现生活题材时也大多就事论事,缺乏理想,缺乏深度。有些作者,由于很少接触孩子,对孩子不熟悉,因此写起东西来,只能从理性出发,而不是以孩子丰富的生活感情为基础,以致歌曲的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缺少感染力,随唱随忘,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在歌曲形式和品种方面,由于儿童年龄的幅度很大,儿童歌曲创作还未能适应从三岁到八、九岁各种年龄儿童的需要。有的音乐老师说:全国幼儿园比中、小学更多,幼儿们天天都是唱歌、跳舞,但适合幼儿唱的歌曲太少了。也有的老师指出,适合高年级少年儿童唱的歌曲也不多。
就这样,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了儿童歌曲创作“两头少”的问题,即适合幼儿园小娃娃唱的歌曲少,适合高年级大孩子唱的歌曲也少。针对着这个客观的要求,《歌曲》月刊编辑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部于今年2月初联合举办了“中学少年歌曲和学前儿童歌曲”的征稿。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由于全国专业和业余词、曲作者的支持,应征稿件达五千四百余首,可算是儿童歌曲创作的一次大丰收。从5月份起,《歌曲》月刊和电台已陆续发表和广播了部分的应征歌曲,8月26日又联合举办了应征作品演唱会,由五百多名少年儿童热情地唱出了自己的新的歌声。
近五十首应征作品的演唱,肯定了征稿的成果。很多中学少年歌曲,如《红旗迎风飘》(郭沫若词、田光曲),《春水》(乔羽词、马思聪曲),《换个秋天金灿灿》(闻捷词、瞿希贤曲),《烈士墓前》(袁鹰词、赵行道曲),《早晨的歌》(司马宇文词,马可曲),《在老师身边》(金波词,黄准曲),《解放军叔叔还在站岗》(陈镒康词,郑律成曲),《打倒帝国主义强盗王》(金近词,吴成栋曲),《小溪流水响叮咚》(木青词,尚疾曲),《快乐的旅行队》(金波词,何方曲),《我们沿着林荫道》(金波词,张文纲曲),《星星别害怕》(贺敬之词,潘奇曲),《星期天》(吴扬词,唐诃曲),《跳猴筋儿》(王雪词,戴于吾曲)等和很多幼儿歌曲如《这是什么》(儿音词,朱德诚曲),《猜对了》(潘振声词曲),《吹起金色的小喇叭》(李望安词,薄兰谷曲),《对数歌》(水青词,张定和曲),《打电话》(儿歌,汪玲曲),《咪咪咪》(鲁兵词,钟立民曲),《小雨点儿》(金波词,陈德济曲),《雁》(民间儿歌,国墉曲),《修条铁路到北京》(李重光词曲)等都受到了孩子们和听众们的欢迎,诗人和作曲家们的辛劳是令人感谢的。
就歌曲的题材讲,这次应征作品的题材显然是比过去扩大了。像《烈士墓前》这样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歌曲,过去很少见,现在也仍然不多,它的出现是值得高兴的。又如《在老师身边》,题材也很新颖。词、曲作者尽情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戴的心怀,描绘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将来去实现远大理想的向往。歌曲是动人的。更由于演唱的出色,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样《早晨的歌》也借祖国无限美好的晨光,歌唱了“少年都有远大理想,就像朝阳跃跃向上”。表演歌曲《星期天》,生动地刻划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出于主动地帮助人,特别是帮助老年人的新的美德,作者所攫取的题材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的游戏生活也受到了词曲作者的注意。比如《跳猴筋儿》,这是女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课余活动,流行很广。但过去还未见有这方面的创作歌曲,这次应征作品中有了一首《跳猴筋儿》是可喜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跳猴筋儿》是供演唱用的,还不适于在跳的时候歌唱。孩子们平日边跳边唱的仍是“一个毽,踢八踢,茉莉开花二十一”,或者“元宵圆,元宵圆,元宵不圆不卖钱”之类的顺口溜。因此,还很需要词、曲作者针对孩子们的生活要求,再编写一些跳猴筋儿的歌曲。
幼儿歌曲的题材也显然比过去丰富了。比如《这是什么》歌词是一首谜语:“的答的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这样的歌曲可以引导娃娃去自己思考,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唱起来也是会更有兴趣的。《猜对了》是和前者类似的一首幼儿表演歌曲。所猜的是娃娃们日常使用的小手帕,可用来启发娃娃们爱清洁、讲卫生。《雁》给孩子们以爱集体的思想,而《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则教育孩子爱劳动,劳动才能有收获。作者在选取这种题材来为幼儿们写作歌曲时,使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浅显易解、活泼生动的语言,是很难得的。
当然,应征作品的题材远不止上述的几个方面。很多歌曲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对祖国、对党和毛主席,对幸福生活的保卫者——人民解放军,对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对山区和农村等的热爱,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了。
就形式、体裁讲,这次应征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独唱、重唱、轮唱、合唱和表演唱;有进行曲,抒情歌曲,游戏歌曲,也有带批评意味的诙谐歌曲。总之,词、曲作者们是试图从多方面来满足少年儿童的需要的。
浓郁的民族风格,也是这次应征作品的鲜明特点,由于作曲家们独创性地运用了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兄弟民族)、民间的音调,同时结合歌词的内容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因之使孩子们听起来感到亲切、好听、顺口、容易唱(像《春水》《星期天》等很多歌曲,就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们引起孩子们的喜爱,不是偶然的。
所有上述种种,都是这次征稿的可喜的收获。但应该看到,应征作品中也是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的。在音乐会后的座谈会上,大家就提到有关国际题材的、提倡爱科学的、反映校内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作品还是少了些。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也不多。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真正适合农村儿童唱的也很少,说明作者对农村生活、对农村儿童的特点还不是很熟悉。应征作品中的少年歌曲,有很多是适于少年合唱队唱的,一般儿童唱起来还有困难。和抒情歌曲相比较,进行曲不够多,而能激励孩子们勇敢、坚强、奋发向上的进行曲则更少。同时,针对男孩子的爱好,适合男孩子需要的歌曲也很缺乏,说明作者对男孩子的生活还了解不深。也有人提出,轮唱歌曲是孩子们喜爱的,而应征作品中轮唱的歌曲太少。
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诗人和作曲家更多地了解少年儿童们的要求,进一步更多方面地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让我们的少年儿童更快乐地歌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