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杭嘉湖水乡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09
第2版()
专栏:

杭嘉湖水乡行
本报记者 季音 石新华
菱湖的“珍珠”
9月初,我们从湖州出发,来到了四面环水的浙江吴兴县菱湖区。
杭嘉湖是浙江淡水鱼的主要产区。菱湖区又是杭嘉湖鱼产区的“一颗明珠”。这里有着十万亩的养鱼水面。一千二百个生产队几乎队队都养鱼,今年下塘的鱼苗有一亿七千万条。菱湖镇四郊,到处是一个挨一个的鱼塘。
这个古老渔区里,近年来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现了用人工培育淡水鱼苗。过去,菱湖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淡水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捕捞来的。每年立春以后,长江里各种鱼类的亲鱼,都成群地溯江而上,在宜昌、九江一带产卵,孵成鱼苗。这时菱湖就派出大批船只,去长江捕捞,每年要为此支出几十万元,几百个劳动力,费时两个多月。由于路途遥远,鱼苗在运输途中常大量死亡。因此,用人工来培育鱼苗,是渔区人民长久以来的理想。1958年秋天,传来了广东用人工培育鱼苗成功的喜讯,菱湖公社立即派了六个人去学习,就在这一年,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我们来到菱湖时,在1958年才建成的鱼苗培育场,已由一个发展到七十二个。掌握这项新技术的也不再是六个人,而是一支六十多人的队伍了;留养产卵的种鱼已由几十条增加到二千三百多条。人工培育鱼苗的推广,为渔区节约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生产可以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而不必再完全依靠长江了。
一天清晨,菱湖特产技术推广站的唐安林同志,带着我们到溪西公社勤俭大队去看鱼苗培育场。我们坐着小木船渡过了一个大荡,来到了培育场的产卵池。大队党支部书记徐阿毛,培育场场长沈小毛和几位社员,已在这里轮流守候了一个晚上,此刻六条肥大的亲鱼,正在一个水泥砌成的圆形产卵池里进行交配和产卵,池水在翻滚,鱼儿在追逐。社员们有的拿着温度计测量池水的温度,有的在池的出口安排掏卵箱,有的观察池内鱼儿的动静,他们仿佛像一群科学工作者,正在严肃而紧张地从事着一项重要的实验。
和我们同来的唐安林同志,是负责人工育苗工作的专职干部。我们要他谈谈菱湖推广这项新技术的情况和体会。他说,这几年来,在推广这项新技术中,党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他自己体会最深的有一条,叫做“做出样子,说服群众”。他举了个例子:菱湖长超公社洋东大队有个老农民,叫杨梅庭,论养鱼技术全队要数第一,做啥事都一板一眼,前脚不站稳决不伸出后脚。1960年,附近各村开始搞人工育苗,他不相信,说:“我要看一年再拿主意。”领导上说:“他要看就让他看吧。”他果真看了一年,亲眼看到附近的荻港、勤劳公社都孵出了鱼苗,老汉信服了,第二年一开春,他是全区第一个动手搞育苗的人,孵出了一百三十万尾鱼苗。现在,他已经成为洋东鱼苗培育场的场长。讲到这里,唐安林指着产卵池边几位正在忙个不停的社员说:“你看,现在他们干得挺起劲吧,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是不相信的哩!”
“说服群众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做出样子,让他们亲眼看得见,亲手摸得着,光是说空道理,或者下命令,那是不行的。”唐安林说得很认真。“有些社员一时不信,你不妨等他一阵,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等到他们信你了,就会真心实意地干起来的。”他说,菱湖人工培育鱼苗的工作,还只是走了第一步,有些淡水鱼的育苗问题还未解决,他们准备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待做出样子后再逐步推广。
我们正谈着,产卵池边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鱼已产卵了。一个社员用一个白瓷盆端来一盆鱼卵给我们看,这些才排出的乳白色的鱼卵,都有一粒绿豆那末大,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
农民爱湖羊
杭嘉湖地区是浙江绵羊的集中产区,全省绵羊的85%集中在这儿。这里的绵羊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产仔率高,而且生长快,耐湿热,羔皮品质优良。这种优良品种的绵羊,是在杭嘉湖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长期培养出来的,因此人们称它为“湖羊”。
我们在湖州的时候,嘉兴地委的一位同志告诉我们,今年嘉兴专区湖羊增长得特别快,到7月份止,湖羊存栏数已达一百一十八万只,比饲养最多的1959年还多十多万只。
为什么杭嘉湖地区的农民饲养湖羊的劲头这么高?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我们在吴兴县新溪公社访问了一个湖羊养得比较多的生产队。
从菱湖镇出发,我们顺着曲曲弯弯的小道,来到了农星大队第四生产队的所在地——厦石村。这是一个十六户的小村,水田里中稻长得穗粒饱满,晚稻禾苗秆粗叶茂,田埂路旁,零星作物密密麻麻。可以看出,这个生产队的生产搞得很出色。同我们一起来的区委会的颜同志说,这个生产队社员湖羊养得多、羊肥积得多,是他们生产搞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这个队十六户社员,已养羊六十只,每户平均将近四只。
我们找到了生产队长朱永年。朱永年家里养了大小九只湖羊,是村里养羊最多的一家。我们看到朱永年家里的羊舍收拾得干干净净。朱永年说,一家养九只羊,别人一定以为我们很忙,实际上并不费多少事。我家里的九只羊,就只由一个十一岁和一个十五岁的弟妹负责饲养。这里饲料来源多,春夏季水草青草丰茂,秋冬季有大量干桑叶豆秆可喂,平日只需早晚喂两次,垫垫羊舍,其余的事情就不多了,并不影响集体生产。
养湖羊的最大好处是肥料多。朱永年说,湖羊积肥的数量大,质量好,肥效高。一只湖羊一年可积羊粪二十担,用作一亩稻田的基肥还绰绰有余。厦石村五十七亩稻田,羊肥的施用量已占全部用肥的60%以上。为了提高社员们养羊积肥的积极性,生产队实行了羊肥投工记分参加分配的办法。这个生产队1960年还只有三十只羊,今年已发展到六十只。羊多了,社员收入增加,集体生产的肥料来源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到村里时,这个队正在给双季晚稻追肥,五天出一次羊粪,一次就能出几十担。
在这里,羊粪还有一些特别的用途。养蚕是厦石村的一个重要副业。每年冬季,他们都要用羊粪给桑树追肥,第二年的桑树就长得特别好。这个生产队还有二十二亩鱼塘,而羊粪是喂鱼的重要饲料。
湖羊的皮和毛,也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他们一年给湖羊剪三次毛,一只羊一年可有二斤四两羊毛卖给国家。湖羊皮是羊皮中的上品。湖羊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用羊。
发展湖羊生产,已经成了第四生产队生产活动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和其他生产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的。这里的社员说,这两年湖羊养得多了,就迫切感到需要好好繁殖桑树,因为秋冬时的干桑树叶,是湖羊过冬的主要饲料;鲜叶喂蚕,干叶喂羊,这里历来都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他们对桑树的栽培注意得不够,有些桑树林里套种了些粮食,影响了桑树的正常生长,这不但对养蚕不利,也使湖羊的过冬饲料发生了一些困难。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从明年起,不再在桑林里套种粮食,认真培育好桑树,扩大蚕茧生产,全面安排好农业、蚕桑、畜牧等各种生产事业。
在多种经营十分发达的杭嘉湖地区,全面地处理好各种生产事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四生产队的这个初步规划,是有积极意义的。
南湖话种菱
来到杭嘉湖水乡以后,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这里的水面利用得好,塘塘湾湾里,到处都种着菱、藕、荸荠、五浮子草(又叫革命草)等各种各样的水面植物,长得翠绿一片。尤其是菱最多。今年嘉兴专区共种了十六万亩水面的菱,比解放后种得最多的1959年还多四万多亩。而在这十多万亩的菱里,要数嘉兴南湖的菱种得最出色。
闻名江南的“南湖菱”,种植历史已很久远了。1950年春天,在南湖边的马家浜村,曾发掘出一处古文化遗址,其中有鹿角和兽骨化石,还有一只菱化石,形状和现在的南湖菱仿佛,据科学工作者的考查,这些文物的历史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这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种菱了。而经过了后代子孙们的不断精心栽培,改进品种,终于使南湖菱成了菱中的上品,它以壳薄无角、肉厚鲜嫩而驰名江南。
来到嘉兴时,正逢南湖采菱季节。我们搭了鱼菱生产大队的一条小船,驰向湖心。这数百亩方圆的南湖水面,被种菱能手们设计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他们在菱的周围种上了密密的浮花子草,这道绿色的围墙把菱围在中间,不让风雨吹打和污物流入。在菱田的周围留出了一条水路,让船只通过,它就像一条宽阔的马路穿过市区。社员们就在这“马路”两边的菱田里采菱,每人坐着一只菱桶,排成一行,一面轻捷地把摘下的菱丢到桶里,一面随时把发现的每一株野生菱和变种菱连根拔起,掷到桶的另一角。
为什么这里的农民对种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原来,菱在这一带群众的生活里,还占着一个不小的位置。菱首先是粮食。这里的农民常常把菱和米掺在一起,煮成干饭或粥,滋味清香,是农民很喜爱的饭食。他们还把菱制成“菱酱”,把菱粉做成糕点,用菱酿酒等等,吃法很多。菱的茎叶还是很好的猪饲料和肥料,一亩菱大约可以收十五担到二十五担的茎叶。鱼菱大队种菱的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种菱的收益多,而成本却比较低,不用什么肥料,管理也比较方便,大都由妇女和半劳动力来管理。种菱不占耕地,更是个很大的优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